房德荣
山东省安丘市青云山小学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赶潮流,而是真正让学生受益的的根基教育。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精髓的积淀,在小学教育中推广实施,对于促进学生关键品格、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国学经典特色课程在小学实施的时代意义
(一)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环节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从十三个方面列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国学经典是我国五千年文化传承的精髓,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学生可以从国学经典中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与实施国学经典的价值与意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共同要求。国学经典从精神层面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并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自身价值观的底色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形成必备品格的中心环节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一代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小学时期正值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起步阶段,推广国学经典能初步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的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中有价值的、有代表性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润物无声地规范着学生的言行。学生通过国学经典作品,与圣哲先贤超时空对话,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
(三)落实人文教育的必要环节
人文教育本质是人文精神的教育。国学经典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国学经典表达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熏陶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屡见不鲜的校园暴力事件,都集中反映出当下人文教育的缺位。
国学经典中人文精神教学素材,与国家、地方课程互相补充,学生受到优秀思想品质的熏陶,从而逐步培养自己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发展正确稳定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文观、人性观,外显为学的气质、修养和行为。
二、国学经典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一)增强国学经典选材的计划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记忆力,激发潜能、启迪智慧的黄金期,但由于学生年龄跨度大,国学经典内容选择应统筹规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低年级学段学生理解能力尚有欠缺,选材应节奏明快、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只求熟读成诵,不必做过多支离性解析,可选择《三字经》《弟子规》等。中年级学生的思维从形象认知向抽象认知过渡,不求甚解的“素读”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渴望“知其意”的需求,选材和诵读方式上都应有所改变,《笠翁对韵》《增广贤文》等符合本阶段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选材应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国学经典素材进行审视,辩证地看待问题,国学经典并不意味着绝对正确,要选取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内涵借鉴吸收。“四书五经”在本阶段都可以选取。国学经典素材的整合再现,确保了学生的国学学习的梯级发展。
(二)营造国学经典氛围的整体性
时间维度上,学而时习之,利用好晨诵午练暮省等碎片化时段,熟读成诵,放学路队中学生边走边背诵古诗文,培养学生韵律感的同时,减轻学生的背诵负担。空间维度上,打造国学经典特色的校园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并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综合利用好学校教学资源,开发国学经典系列校本课程,抓好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整体性作用的发挥。教师国学素养的提升是国学教育开展的基础保障,应加强师资培养,使教师在国学教育中以身示范。
(三)丰富国学经典体验的实践性
国学经典仅仅依靠诵读,形式比较枯燥,会降低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诵读积极性。利用好各种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展示活动,通过诵讲演诵唱画等多样化的体验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于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国学经典内涵的理解与掌握,既能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养成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又能增强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把国学经典的价值落实在日常行动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国学经典对学生人文教育的作用。
结语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推广实施国学经典课程,可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助力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优化学校文化环境,促进学生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提升诵读兴趣和综合运用能力,发挥国学经典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