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积极惩罚行为及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6期   作者:方秋云
[导读] 近年来,在学前教育领域提倡“鼓励教育”“赏识教育”
        方秋云
        襄阳市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 湖北 襄阳 441000
        摘要:近年来,在学前教育领域提倡“鼓励教育”“赏识教育”,而“惩罚”却成为敏感话题,使得许多教师不敢实施惩罚甚至“谈罚色变”。现实中,幼儿惩罚教育中可能因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班级管理方式等出现诸多问题,从而对幼儿产生错误后果。但不能因个别现象而否认惩罚教育的作用,对幼儿的教育管理不能只是一味的包容与鼓励,适当的惩罚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分析幼儿教师积极惩罚行为及策略研究
关键词:幼儿教师;积极惩罚;不当行为;幼儿行为
引言
        教育中惩罚的缺失会放纵幼儿的错误或不当行为,可能导致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而影响其全面发展。所以,惩罚教育不可忽视,教师应理性认识惩罚尤其是积极惩罚对于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教育管理行为的价值,适度、合理、有据可循地实施积极惩罚,促进幼儿发展。
一、积极惩罚的内涵
(一)惩罚与积极惩罚
        惩罚指享有合法惩罚权的人为了抑制和减少被惩罚人的不良行为或品行,采取一定的手段使被惩罚人遭受某种痛苦、折磨、损失、资格丧失或者其他损害。在教育情境中,惩罚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或品行予以否定,使其通过经受一定程度的负性情感体验,从而抑制和减少其不良行为发生或发展,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一种动态的教育手段”。在对象上,“惩罚是以感知学生灵魂为主,不侵犯学生皮肉的教育方式”;在结果上,“惩罚通过刺激引起学生行为的改变,甚至是心灵上的改变,但并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在方式上,“惩罚采取的是对学生某行为的否定、制止等个体可接受的非身体伤害的方法,使个体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发生改变的一种教育方式”。从教育管理的效果看,惩罚可以分为积极惩罚和消极惩罚。其中,积极惩罚最初是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的,主要是通过良性接触、积极提醒、带薪停职以及惩罚兑现等四种方式,激发个体自主改变当下行为,实现良好的行为预期。在企业管理中,对员工进行积极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其施加压力要求强制性改进,而是让员工主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这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心理学上,积极惩罚与正惩罚有所相似,都是指给个体呈现某种刺激或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来消除或抑制某种反应发生的过程。综合管理学及心理学对积极惩罚的定义,本文将积极惩罚定义为惩罚者以一种积极、善意的心态,因正当理由,采取合理的惩罚手段,使被惩罚者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的教育手段,其目的是帮助被惩罚者消除或抑制某种不良行为。
(二)幼儿教师积极惩罚行为
        幼儿教师积极惩罚行为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的前提下,为保障日常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正当理由,以合理手段对幼儿的错误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或干预,引起幼儿内心的不愉快情绪体验,使其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的教育管理方式。积极惩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帮助幼儿消除或抑制不良行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幼儿教师实施积极惩罚行为的方式及反馈分析
(一)一般性积极惩罚
        幼儿园教育中教师的积极惩罚事件是随机且短暂的,不同的事件中幼儿教师采取的积极惩罚的方式不同。一般性积极惩罚指幼儿教师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形式对幼儿不良行为进行的一般否定性评价的教育管理行为,如提醒、突然提问、眼神或手势以及语言批评等,目的是及时制止或减少和弱化幼儿不良行为及其后果。比较常见而且有效的一般性积极惩罚行为有提醒、提问、眼神或手势干预、语言批评等。

例如,幼儿午睡时总是会发出一些声音,如小声唱歌、不停地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话等,会影响其他小朋友午睡,保育员教师可以用提醒的方式告知幼儿在午睡期间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如“小朋友们别说话了,快睡觉”;如果提醒不奏效,还有小朋友说话,保育员教师可以对小朋友进行言语批评。在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期间,会出现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甚至还会一直干扰邻边幼儿,教师注意到后,就可以对其进行突然提问,如“刚刚老师说的什么呀?请你说一说”。幼儿被提问后,就会很快停止自己的不良行为。在排练律动节目时,幼儿一直乱跑会影响活动的正常进行,为保证排练的完整性,教师对其做出“no”的手势进行行为干预,暗示幼儿这样做是不对的,受到教师及时性行为干预后,幼儿一定能够安分很多。
(二)剥夺性积极惩罚
        剥夺性积极惩罚指减少或剥夺幼儿想要或应得的权利和机会,或剥夺幼儿拥有或应该拥有的荣誉等,从而引起幼儿内心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以减少不良行为。比较常见且有效的剥夺性积极惩罚行为有暂时没收教具、取消或者没收原有奖励、暂停参与正在进行的游戏或活动、暂时进行隔离等。暂时没收教具是教师常用的剥夺性惩罚,通过没收原本属于幼儿的玩具对其不良行为进行制止。取消或者没收原有奖励是指幼儿教师通过取消或者没收幼儿原本获得或应该获得的奖励,引起幼儿内心的不愉快体验,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
三、优化幼儿教师积极惩罚行为的策略
(一)用爱呵护幼儿,关注每位幼儿的情况
        想要做一名好的幼儿教师,需要做到心中有爱,将爱带入到幼师工作中,才能激发出幼师的工作热情,认识到幼师的责任和价值。幼儿教育中缺少爱就像是池塘中缺少水,幼儿教育实则是爱的教育,只有用爱浇灌幼儿,才能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师要时刻保持一颗爱心,关注每位幼儿在园中的情况。目前,大部分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了家长和长辈的无限宠爱,进入幼儿园中处于陌生的环境,面对教师和小伙伴会出现不安、畏惧的情绪,无法适应幼儿园中的学习生活。针对这一问题,幼儿教师要用真诚和耐心面对学生,用爱呵护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带微笑,用友善的态度与幼儿交流,与幼儿展开亲切的对话,倾听每位幼儿的需求,通过拥抱、拉手等亲近的动作拉近幼师与幼儿的距离,增强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安全感和亲近感,提高幼儿对幼师的接受度,使幼儿体会到幼师对自己的爱。
(二)积极与家长沟通,构建起合作的桥梁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与家长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让家长放心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幼儿园。如在幼儿在园中出现了磕碰的情况,教师应主动向家长说明情况,获得家长的理解。如果家长在得知幼儿出现安全问题时出现情绪激动或说出不好的话语时,教师也要理解家长的行为和心情。当幼儿在园中取得进步时,教师也要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表扬和奖励幼儿,一同体会进步的喜悦。幼儿教师需要认识到幼儿和家长与不同的性格特点,对教师的评价也会褒贬不一。有的家长认为教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好,会故意找教师的麻烦,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幼师要保证理性的态度,虽然家长对自己有许多的不满,但自己不能将怨气发泄到幼儿身上,而是要平等对待每位幼儿。幼儿教师应积极与家长共同交流,互相理解和信任,形成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结束语
        积极惩罚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育手段,主要目的是对于幼儿在一日活动生活事件中产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干预或制止,从而促进幼儿得到全方面的教育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君.教育惩罚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2]张荣淑,张锐.积极惩罚的理念及教育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9(4):20-21.
[3]钱文忠.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J].教师博览,2014(3):6-8.
[4]王雪.适度教育惩罚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5]赵晴.幼儿园教师惩戒与幼儿行为反应的关系[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7):9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