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麦积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现状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中国电业》2020年第·21期   作者:温五玉
[导读]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从实施以来,有效地解决和改善了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温五玉
        麦积区水利局  甘肃 天水741020
        摘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从实施以来,有效地解决和改善了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文章通过对麦积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运行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饮水;管理;问题;对策
1.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现状
        近年来,麦积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水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强基础、惠长远的重点民生工程来抓,全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截止目前,累计投入资金4.26亿元,共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39处,其中水厂集中供水工程12处,集中连片供水工程2处,单村人饮工程124处,城市区自来水工程1处,有效解决了全区46.1万农村群众饮水问题。同时配合省水利厅建成了全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为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如期发挥效益和良好运行,各级政府进一步明确了管理主体,规范了农村饮水工程管理,确保工程正常运行,成立区级农村饮水工程专管机构,负责对辖区各供水站的管理。集中供水工程有水务部门管理、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和企业化管理等多种模式,确保工程安全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各级水费价格都由区物价部门核定,基本按运行成本收取。在水费征收上,实行按方收费。近年来,全区大力推广联户水表井建设,推行按表计量收费,加强了水费的收缴管理。各人饮工程管理单位设立专项帐户,进行收支管理。各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在环保部门和水利部门配合下,对规模较大的水源地进行保护和管理,划定了相应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置保护标志。区级卫生防疫部门都能定期监测辖区水厂水质,掌握了解各供水工程水源、水质变化情况。
2.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新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急需解决
        由于水源水质、水量变化及易地搬迁造成的新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的人口急需解决。同时居住偏远的分散户对自来水入户需求迫切。部分乡镇、村落纳入生态移民规划,但在移民规划实施中因多种因素影响,调整的村庄未能按原规划移民搬迁,而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时没有考虑这部分人的饮水。此外,由于受投资、设计标准等因素影响,2010年以前建设的部分工程供水方式为集中供水点,群众希望从集中供水点或现有管网建设入村入巷入户管道解决自来水入户问题。新农村和大村庄建设,需要新建管网解决饮水问题。
2.2没有体制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对供水能力要求更高
         为扶持贫困人口,各地规划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导致部分管道供水能力和调蓄能力不足,需要对部分管道维修或增加工程调蓄能力。此外,新农村建设将分散的村、户整合,原来已经入户的就需要重新入户。原来的供水工程水压设计都是按一层考虑,村民上楼以后,对水压的要求也提高了。
         我区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因为没有专门的安全饮水管理措施和制度,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合理使用化肥、规范牲畜饲养,使很多地区因为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随意放养家畜等问题致使当地的饮用水受到不同情况的二次污染,水质难以保证。进而导致人们安全饮水的区域愈发减少,出现用水困难、无安全水可用的现象。
2.3群众对供水水质提出更高要求
         过去的供水工程主要解决饮水困难问题,水质只是基本符合要求。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逐步建成,部分群众用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后,群众对提高水质的要求更加强烈。
2.4对县级以及规模化供水工程监管能力有了更高要求
         我区部分工程运行管护体制还不完善,有的工程管护经费未落实。再加上农村饮水工程水价核定不到位,加之缺少维修养护资金,致使工程管理难度大。同时规模化工程水源保护还不完善,供水单位对水质不能及时掌握,水厂自动化监控设备几乎没有,管理手段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县级监管能力以及对规模化供水工程监管能力也要进一步提高。
2.5专业化服务水平低,专业化水平有了更高要求
        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虽然己建立了工程管理机构、组织,并配备了管理人员,但总体上专业化服务水平低,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也未达到规范化常态化,故不能满足工程良性运行要求。


3.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通过多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存在工程标准偏低、水质达标率不高,部分地区运行管护机制还不够健全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不断完善。
3.1加强工程设计,全方位保证饮水安全
        切实做好工程建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编制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的工程建设规划,这是确保农村饮水安全的必要前提。基于此,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需注重前期设计和规划对应的质量控制。按照工程总体规划,编制年度的工程建设方案,尽早展开筹备,为行动奠定良好基础。当地水利主管部门、建设单位、供水企业需要对饮水安全工程设计方案实施综合审查,和区域性供水设计保持良好衔接,对线路和管材的选定以及施工标段具体划分进行确定。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站带领相关设计部门对现有管网实际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同时严格遵循可操作性与经济性等基本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针对性开展方案的优化工作,以此确保系统布局的合理性,满足总体规划要求[1]。由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涉及很大的范围,且管网类型不同,地形地貌等外界条件十分复杂,所以只有做好精细化设计,才能从本质上确保项目质量。
3.2履行职责,建立体制
         按照《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督促当地政府切实履行饮水安全责任主体职责,加强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制度保障作用,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制定合理的价格及收费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在一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过程中,相应管理机制建设不完善,并没有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大随意性,即便是有制度可依,在制度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未落实到实处。此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很强的事业,而一些工程运行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较差,管理不不尽责,不到位,相应的管护责任落实不到实处。
3.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根据我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脱贫攻坚、推进新型城镇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等工作部署,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区域布局、建设任务,采取新建、扩建、配套、改造和联网等措施,重点解决部分饮水安全不达标、易反复、水质保障程度不高等问题。
3.4依靠科技,提升水平
         加大科技对农村供水发展的支撑力度,积极推广应用适宜农村供水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推进自动化监控系统、水质状况监测、农村饮水安全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村供水生产运行和管理水平,提升农村供水行业现代化水平。
3.5加强管理,长效运行
        加强工程运行管理,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建立合理水价机制,落实运行管护地方财政补贴。健全基层专业化技术服务体系。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管理,创新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长效运行。在农村各地区要尽量配置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进行管理,保障饮水设施出现问题后能够及时发现、及时维修,避免因维修拖延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并且制定相关配套的管理机制,定期组织水利检测人员到各村储水点对水源水质pH值、浑浊度等进行检测,保障村民用上安全放心的健康水。同时,还要对聘请的相关人员定期做专业方面的培训,充实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强化意识,使管理、监测的工作人员敬岗爱业,对农村饮水问题认真负责。
4.结语
        农村的相关饮水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如何加强相关的管理运营机制,确保饮水工程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运行,是当前相关部门及相关企业应该重点研究的方向。在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的实际地质情况,制定相关的有效监管制度,避免因管理运营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对饮水工程的施工建设造成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SL310-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GB5749-2006.
         [3]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
         [4]甘肃省农村饮用水供水条例
作者简介:温五玉(1970.09-),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高级工程师,本科,单位:麦积区水务局河湖事务服务中心,研究方向:水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