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改变的尝试与心得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0期   作者:仲春勇
[导读]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就阅读教学而言必然会发生一场意
        仲春勇
        四川苍溪县永宁镇中心小学校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就阅读教学而言必然会发生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实现轻负高效。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索的氛围,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一、课前预习,方法引路  
        一般情况下的预习设置,大都是预习内容的呈现。我们在布置预习时,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习方法的掌握作为学会学习的重中之重。
        1、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候,既要制定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学生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预习要求的层次水平也应有所不同。要想获得良好的预习效果,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预习时该做哪些事。任务越明确,预习的效果越好。(附表一)
                                
        这份预习反馈表的设计有层次性的,打☆为必做题,其余为选做题。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明确学生预习的任务,大大提高了班级学生的预习效果。另外,根据不同课文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对预习反馈表进行相关的调整,对预习提纲作必要的解释,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方法,使学生有章可循,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刚开始预习训练时,可以适当降低要求,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才能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
        2、因文而异,有条不紊。
        每次预习除了一些常规要求之外,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体裁丰富,除了一般的记叙文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及科普文章等等。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预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的预习,在此可以提供几种预习的好方法:
        (1)扫除障碍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及请教他人扫清学习障碍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学生具有学习的自觉性,有意识地去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现在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既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还能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同时还品尝到独立学习的乐趣,可谓“一举多得”。
        (2)圈点划号法——也称符号标注法。阅读教材时,用一套能代表某方面的理解意义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来帮助阅读,并把读、想、记三个环节结合起来。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这对父与子的不同表现,感悟他们的“了不起”。例如用“波浪线”划出父亲的表现,用“横线”划出对儿子的描写,从他们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去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3)习题试解法——即通过试解教材(可以是某一节或某一章的)后的思考练习题以达到初步理解内容的预习方法。如教材后附的思考练习题,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中要点和重点的揭示,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用时内容的具体指导。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以紧紧围绕课后习题中的“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个问题去感悟课文,就不难理解“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的结论。通过试解习题,可使预习更具有针对性。
        (4)探索尝试法:即边探索边阅读,或者边读边练习的预习方法。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不是直接看书中的解答,而是自己尝试着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能解决的,就跟课文中的比较,从中获得补益;不能解决的,就看课文中是怎样解决的,这样可以开阔思路的一种预习方法。
        通过不同的预习方法,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做到心中有数,并对通过自学学会的知识感到喜悦。同时,也会留下一些尚未得到答案的疑问,这是正常的。这些问题可等待老师讲解。
        这就需要做好预习的后期工作(如附表二):
           
        二、课中练习,规范行为
        课堂是练习基本功的场所。根据课前预习所了解的情况,我们精选练习内容,精心组织练习过程,通过老师的指导,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真正成为每个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金钥匙。例如《她是我的朋友》中理解词语的方法练习,先查字典理解“迫”“眉睫”的字面意思,再联系语境理解“迫”在什么事?“在眉睫”是什么意思?从而懂得整个词语的意思是眼前的事情非常紧迫紧急。然后通过对表示哭的词语的理解比较练习,掌握“先理解字面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的解词语的操作顺序,规范学习行为。
   学习方法不是空洞的知识,它是对学习动作或心智过程的描述。课堂上只有把陈述的方法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组织学生进行主动积极地操练,学习能力的提高才不是一句空话。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1)教师必须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教师必须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不对”的教师加以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教师要帮助补充。
        (3)教师必须明确教的要求。要执行标准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帮助学生寻找规律,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课后熟习,形成技能
        我们的语文课程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发展学生语文素养,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内习得方法,课后重运用,才能形成能力。所以课后练习的设计至关重要,课后学生是否主动学习,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我们的课后练习设计包括三个内容:
        1、自主式作业,体现个性化、差异化。
        2、合作式作业,倡导与同学合作、与家长合作、与老师合作。
        3、探究式作业。如《她是我的朋友》课后练习设计:(1)阅读《平分生命》,摘抄文章中人物言行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2)观察身边的人,抓住人物的言行写一个片段。(3)好书推荐,阅读《爱的教育》。
         通过近一年多的实践,“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熟习”这一阅读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观念上的转变,确立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大教育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广大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习惯,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彻于教学实践中,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语文教学只有紧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才能将学生带进文学的神圣殿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