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莉
合阳县第四初级中学 715300
摘要:课堂是学生思维能力、理论知识的训练基地,是学生化理论为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场。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素养为中心,初中语文的最终教育目标就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摒弃“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启发调动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寻适合课改理念、适应学生实际、提升学生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形成师生双向互动的新型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策略研究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关键技能和核心品质就是核心素养。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以教材上的知识为触发源把知识拓展到课外,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语文能力,还要将所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久而久之积淀成素养。围绕这一目标,教师应当明确教学中的目标、标准,根据学生的性格、学情,确定教学内容,课下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启发。另外,语文教师还应及时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寻找核心素养的突破口和新视角,继续挖掘和寻找可以让初中语文课堂更加高效的方法和策略,以便于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并在实践应用中收获文化自信心。
一、开阔学生视野,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初中生是否具有一种原始的阅读动力,是否具有主动积极的阅读意识,将直接决定其阅读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生从事一切学习活动的源动力。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具体来讲,教师应该善于将学生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一方面,可以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现有的阅读需求选择阅读方面的喜好,推荐相关的书籍,以开阔学生的阅读面,。另外,根据实际情况,要求每一位学生购买或者携带一本自己喜爱的读物带入学校,并建立“班级图书馆”,以便大家可以共享书籍资源。除此以外,我认为身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自身文学修养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引导同样重要。应该不断提升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擅长发挥个人魅力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应该善于综合运用知识,善于应变,可以结合现实社会的趣事、新闻、现象等等,给予旁征博引,让学生能够融入教师的教学节奏,从而爱上阅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牢固基础,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每接手一届新生时,都会对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一次摸底,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加强锻炼朗读基本功,提升语言建构以及运用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朗读必须做到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即达到“以语表情、以情传神”的效果。在训练学生朗读时,从《朗读者》这个节目中挑选了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视频片段,播放给学生们,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并且尝试模仿,并对朗读比较优秀的学生给予肯定。
另外,加强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精读文本、细读关键词、把握作品主题”。
例如,在《故乡》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豆腐西施”杨二嫂与中年闰土见到“我”时的动作、神态以及语言等等关键性内容,并深入分析他们当时各种的内心世界以及性情,从侧面了解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导致当时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艰苦的真实原因,并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问题讨论中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故乡》揭露了封建传统思想对人民精神的束缚,从而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同时,还推荐学生就课文提出的观点与当前生活进行对比,通过不断实践,获取更多知识。
三、以课文为例,注重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1978年3月在北京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作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讲话中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能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采取恰当的阅读方式,促进阅读效果的不断提升。通过提纲挈领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表述自身情感体验,让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促进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和生本对话的三方互动。比如,我在教学《行路难》时,先采取让学生自主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与情感有浅层的了解。这个过程中也就避免了教师越俎代庖对学生造成审美影响。我利用《行路难》朗诵视频,让真实地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中蕴含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师生间开展一场朗读比赛,借助比赛让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同时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表述出诗句的情感。朗读完成之后,用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鉴赏诗歌,先对一句诗进行鉴赏示例,然后放手让学生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建筑等角度进行自主赏析,进而理解诗歌内涵与情感。最后再给出一首相关题材的诗歌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鉴赏,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重视主体地位,提升课堂归属感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老师通常都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灌输式”的知识讲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在老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极少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老师需要在这其中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比如,老师能够在班级中创建学习小组,一起针对问题展开讨论,相互帮助,使得大家能够共同进步。比如,在学习《变色龙》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对变色龙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在正式教学前,我开展了一次话剧展演,让学生自由挑选角色,激励学生借助自主阅读来了解自己所要演绎的角色,同时依据所理解的角色到台上去表演这个角色。这就让学生在演绎前就对变色龙这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同时对各个时期的主要情感展开分析,并在演绎角色时对文章有深一步的理解。这样在表演过程当中,学生自身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一定的锻炼,进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结束语:总之,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措施,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探索,需要借助教师自己专业素养的强化,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去实现。我会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紧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全面改善,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爱上语文,从而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孙向红.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探略[J].大众标准化,2020(07):77-78.
[2]王树国.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2):47-49.
[3]李娜.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J].文学教育(上),2019(0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