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敏红
无锡市锡山区东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 无锡214100
【摘要】目的:探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慢性病管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本社区卫生中心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段内收诊的慢性病患者,对总160例展开研究。利用随机数字表完成分组,每组各80例。其中施以常规护理的40例作为对照组,施以慢性病管理方法的40例作为研究组。针对两组患者的病情改善程度及生活质量评测结果予以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整体病情改善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于躯体功能、精神状态、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四方面的评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施行慢性病管理方法,可提高患者病情改善率,具应用价值。
【关键词】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方法;应用效果;生活质量
慢性病并非特指某种疾病,而是指一类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此类疾病兼具起病隐匿、病因复杂及迁延不愈等特点,其发病因素多取决于遗传及个人生活方式[1]。在生活方式方面,主要致病因素为膳食不合理、活动不足、抽烟酗酒等。随慢性病病情发展,患者主要表现为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同时累及肢体,导致伤残[2]。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因其病程较长,需要长期接受相关护理。此研究中为社区慢性病患者施以相关管理方法,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社区卫生中心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段内收诊的慢性病患者,对总160例展开研究。利用随机数字表完成分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内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均位于52-77岁年龄段内,平均(61.25±2.21)岁;慢性病分型:高血压患者32例,糖尿病患者20例,冠心病患者17例,其他11例;病程3-12年,平均(5.11±1.24)年。研究组内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0例,均位于55-79岁年龄段内,平均(62.08±2.25)岁;慢性病分型:高血压患者35例,糖尿病患者21例,冠心病患者18例,其他6例;病程3-11年,平均(5.06±1.12)年。患者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确诊为慢性病;就诊资料完整;对研究知情,自愿签署入组书。排除:存在严重意识障碍者;中途不满研究退出者。伦理委员会已核对评测,允许此研究。
1.3方法
1.3.1方法详情
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包括指导用药、环境护理、功能锻炼及并发症护理等。基于此,研究组施以慢性病管理方法,具体措施:①设立管理组织。设立慢性病预防及监管小组,安排负责人领导并落实相关管理工作,包括调查范围内居民的健康情况、慢性病史,做好相关记录,以上述资料作为依据制定慢性病预防措施。②患者分层管理。根据每位患者病情轻重不同,进行分层管理。对于病情较轻患者着重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对于病情较重患者着重把控日常用药、依从治疗及并发症预防等环节。对于糖尿病患者,则着重开展疾病预防措施,不仅讲解相关防治知识,还帮助患者调整日常饮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尽可能阻断病情发展。③建立健康档案。安排人员对范围内家庭进行走访,了解慢性病患者的个人及家庭情况,包括疾病类型、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家族疾病情况等。此外,定期对健康档案进行审查,若出现漏记、错记、作假等行为,予以严格处罚。④施行奖惩制度。对社区内所有患者进行分片管理,确定责任医师。定期审查各片区内的管理情况,患者病情改善情况,分级评定,工作完成较好的予以适当奖励,工作完成较差的则须接受相关处罚,以此调动人员的认真工作意识。同时,定期组织各片区人员参加交流会,提出工作中的问题,集思广益,互相学习业务知识及管理经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1.4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病情改善程度,具体分级:明显改善、有所改善、无改善及病情发展,改善率=(明显改善+有所改善)/总例数×100%。(2)为患者发放生活质量评定(SF-36)量表,填写后收回,以评测结果为依据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题目涉及躯体功能、精神状态、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四方面,各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5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涉数据均录入SPSS22.0软件测验,组间生活质量各项评测结果作为计量资料用(x±s)表述,进行t检验;病情改善人数作为计数资料以(%)表述,进行卡方检验,P<0.05时提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病情改善程度评测所得结果对比
经对比,研究组病情明显改善人数多于对照组,病情发展人数少与对照组,整体病情改善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png)
2.2 管理实施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测所得结果对比
经对比,研究组患者于躯体功能、精神状态、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四方面的评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png)
3讨论
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为范围,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主要服务对象,致力于解决社区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3-4]。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广泛,可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方便群众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同时具有前瞻性,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5-6]。另一方面,社区内老年患者居多,日常护理、管理工作繁复,适时优化管理意义重大[7]。施以慢性病管理方法后,研究组患者整体病情改善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于躯体功能、精神状态、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四方面的评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
社区卫生服务强调防治结合,将预防保健落实到每个家庭与个人,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医护人员通过健康教育、预防保健、规范管理等措施,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严格落实"低水平、广覆盖"原则。
综上所述,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施行慢性病管理方法,可提高患者病情改善率,具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付立新.社区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管理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8):843-843.
[2] 李磊,吴晓静,闫文杰等.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失访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5):3079-3083.
[3] 郝晓玲.对慢性病管理新模式的探析 ——社区卫生服务与专业化医疗相结合[J].养生保健指南,2018,(5):282.
[4] 陈婷.探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管理的实践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3):187-188.
[5] 潘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慢性病管理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z2):157-158.
[6] 孙晓明.社区卫生中心慢性病管理及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148-149.
[7] 周吉,农初师,谭雄燕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社区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7,25(4):30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