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5期   作者:张亮亮
[导读]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学生学习模式及教师教学模式都受到了影响。
        张亮亮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大学咸阳启迪中学,陕西 咸阳712000,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学生学习模式及教师教学模式都受到了影响。完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追求高效、自主、便捷、有针对性的学习需求,尤其对于较为抽象、较难理解的初中物理学科。在这样的形式下,物理微课程满足了教师及学生的需求,取得了多元的发展。在现阶段的初中物理教育中,微课程的全面推广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其对物理教育的推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微课程;学生需求
一、引言
        初中物理课程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独立地、全面地理解各知识点。针对这一性质,产生了各种类型的物理微课程,既有针对性的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又丰富了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提高了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微课程进行探索,使初中物理教师更好地利用微课程来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二、微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意义
微课程区别于传统的课程,微课程模式是基于学生学习实际产生的,同时,又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中。现在的初中生课程繁重,学习节奏快,教师和学生面临的压力都很大,这就需要精简传统课程模式,微课程模式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40多分钟的课程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多集中于新课讲授,忽略了课后辅导,且一堂课时间较长,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而微课程教学模式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集中对某一或某几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全方位的讲解,教学过程高效、简短、有针对性,没有不必要的铺垫和指导,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能缩短学习时间。同时,微课程可采取线上、线下两种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许多便利,解决了学生上学时间课程紧凑,在学习物理时有困惑没时间向老师请教的问题,并实现了对学生课后的有效辅导。这不仅使教学资源得到最佳利用,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微课程开发模式研究向多元化发展
基于微课程的特点,初中物理的微课程发展模式应向多元化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录像软件的流行和手机应用的普及,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有效的将现代通讯工具、软件和物理学科理论、实验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针对物理知识点内容的区分,可将微课程模式分为以下几类进行发展。


1.讲授型“微课程”
        这类课程针对某一或某几个教学知识点,如重点、难点、考点、疑点进行讲授,授课方式可以多样,并不拘泥于课堂讲授方式;
2.解题型“微课程”
这类课程针对典型的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为主,重点在于展现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   
3.答疑型“微课程”
这类课程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的疑问、困惑,选取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4.实验型“微课程”
        这类课程针对物理课程中的典型实验进行设计、讲解、操作与演示,解决了部分学习者受客观因素影响难以细致观察到各种物理实验环节的问题,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抽象的物理概念。
四、微课程使用途径研究
在确定了微课程模式后,大部分教师在微课程传授途径上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线下传授,教师直接向学生讲授相关知识点。另一类是线上传授,教师通过互联网和学校内联网提供教育。
线下微课程老师和学生面对面,可以更好的关注到学生的学情变化和课堂变化,及时调整授课方式,达到教授效果。而线上微课程相较于线下微课程,更加的灵活、便捷,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此外,线上传授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利用学校内联网,即局域网,另一种则利用互联网。学生在对这两种途径的选择上倾向性不同。如在录制苏教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节课程时,我用动画演示的方法把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用动画形象生动的演示出来,而且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然后给学生总结物理规律,还用实验的方法制作了凸透镜。制作完成后,我把它上传到了互联网和学校的局域网上,然后告知学生浏览地址,以便学生观察和学习。在随后的跟踪统计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选择校园局域网,这是因为初中生习惯于从本地网络上寻找微课堂资源。他们认为学校里挤满了学生,互相交流很容易。此外,我所在的学校有相当一大部分住宿生,这些学生很难上网,也很难使用更多的流量去观看微课程视频,对他们来说,校园局域网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而在假期疫情期间,我发现学生们则更多地使用互联网来学习,因此,我认为在微课程的传授途径上应该遵循平衡的措施,即根据每个学校自己的特点,合理使用线下传授和学校内联网学习。
初中物理课的使用应符合线上、线下相结合,互联网和局域网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应在使用微型课程时运用开放性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借鉴微课程提高其他学生的初中物理能力,这样才能发挥资源的共享,才能达到信息资源的最大化有效利用。
五、微课程效果成果研究
虽然地域差异和生产水平的差异影响着微课程实施的水平和质量,但在初中实施微课程教学方案的效果仍然很显著。例如,在讲授苏教版《静电现象》这一堂课时,我采用了传统教学模式和微课程教学模式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在一节课上,我选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一般的教学方法。在第二节课上,我提前进行了微课件的制作,开展了微课程。在两节课结束时,我都各挑选了五名学生来回答如“皮草摩擦橡胶棒的电流和丝绸摩擦玻璃棒的电流一样吗?”这样的几个问题。结果表明,在第一节课上,只有三个学生能完整地解释这些简单的问题。然而,在微课程教学方案的课堂上,五个学生都回答得很充分,可见微课程在为学生提供知识方面具有一些优势,微课程的教学效果已成为当下信息教学的共识。
六、结语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微课程作为信息教学的一种模式,起了个很大的进展和多元化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其仍具有很大的潜力及一些问题。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对微课程采取积极的态度,认真设计微型物理课程,提高技术和能力,丰富物理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钱宁苗.分析微课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使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9(03):26.
[2]付行伟.微课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使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6):84-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