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敏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省东莞市 523079?
摘要: 2004年发表的《甲申文化宣言》被誉为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三大宣言之一,如果说彼时《宣言》发表之时,中国文化还处于文化弱势一方的话,现今的中国却被视为西方文明的一种强大挑战力量。在全球化不断加深又不断反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发生了许多变化,为此我们需要作出许多改变。
关键字:全球化 文化保护 政策选择
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挑战
文化好比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识,通常民族通过文化形成身份认同和民族凝聚力进而促进民族的社会发展。主权是指国家对内的最高权和对外的独立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主权的内涵逐渐扩大,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领土概念,它包含有许多的成份因素在里面,如经济主权、文化主权等。
十几年前《甲申文化宣言》就对全球化对各国文化所带来的危机有着深刻的认识,指出“这一显见的世界趋势……也凸显出国家、民族、地区之间不同文明的差异、分歧和冲突。”[ 甲申文化宣言.《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8日.]全球化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宗教、电影、文学、民主等文化和价值观念。主权内涵的扩大在于全球化过程中外来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许多国家传统文化逐渐的衰落甚至消亡引起了许多国家的警惕。因此,很多国家将文化视为本国的文化主权。
1.全球化带来了民族身份认同危机
全球化过程我们有更多机会和途径接触到国外的文化,这些文化和文明是本国所没有的或者虽有接触但不擅长的,如科幻电影、漫画、动画篮球、足球;或者是一些制度层面,如高效的城市管理,先进的教育制度等。然而,全球化改善生活时,人们的兴趣也逐渐的多元化,眼光更多触及世界之外,并可能由爱好某一项目而爱屋及乌的喜欢某一国家,如喜欢NBA的喜欢美国,喜欢漫画的喜欢日本等等;甚至因喜欢他国而讨厌出身国,认为与自己的国家落后、野蛮、愚昧。比如近些年不断有新闻报道“精日”现象,侮辱国家为“支那”。此外,香港和台湾地区,新生代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下降得很快,虽然这种情况有很多的原因,但全球化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传承危机
传统文化在保持民族身份认同,维系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传承民族历史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全球化带来的首先是经济的发展,人们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这种转变从生产力来说这是一种进步,但并非没有任何代价。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的社会,进而孕育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是中华文化的根,农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因全球化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中国许多地方出现了农村空心化的现象,继而伴随着农村而存在的祠堂文化、宗族文化、丧葬文化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即使是中国人当中最大的节日——春节,也越来越失去了传统的气氛和热闹。
二、全球化的挑战及机遇之下的文化政策
《宣言》曾经指出“经历过全球化的洗礼,原生状态的、相对独立的多样文明将获得更为广泛的参照,更为坚定的认同。”[ 甲申文化宣言.《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8日.]然而十多年过去了文明的多样性并没有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反而反全球化现象越来越多,而且这种现象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也在发达国家出现。中国因得益于全球化而一跃上升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全球化面前越加自信而西方则对中国越加警惕。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主任斯金纳曾指出“(中美竞争)‘这是一场与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斗争,这是美国以前从未经历过的。’;‘这是我们第一次面对一个非白种人的强大竞争对手。
’”[ 《荒唐的“文明冲突论”愚蠢的强权霸道心态》,光明日报/2019年/5月/16日/第007版。]。
斯金纳的观点似乎与亨廷顿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将全球化当中的一种正常的经济竞争上升到文明的较量。《宣言》就曾对类观点提出批评“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或者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形容为不可调和的冲突,甚至认为这种冲突将导致灾难性的政治角力和战争”[ 甲申文化宣言.《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8日。]。此时,我们也面临的美国打压,为此不论是为了应对全球化当中的民族身份认同还是传统文化危机或国家之间的较量,我们都需要对此做应对准备。
1.政府应肩负起文化复兴的责任
《宣言》中呼吁“中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推行积极有效的文化政策”[ 甲申文化宣言.《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8日。],认为政府在全球化时代保护传统文化以及捍卫文明多样性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不过,对于《宣言》中讲政府在捍卫文化独立性的作用,袁伟时先生则保持着警惕,他认为“鼓吹的政府文化权力,有可能为重演‘包括上层建筑的全面专政’留下一条后路”[ 袁伟时:评《甲申文化宣言》,《南方都市报》2004年9月21日。]。
袁先生的担心不无道理,但在现实层面还没有哪个力量可以在政策、法律、制度、外交、教育等方面替代政府的作用。所以,一方面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因为这已关系到国与国之间的一种竞争。单靠民间力量是不行的;另一方面政府在文化方面应执行较为开明的政策,就像毛主席说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有利于中国文化复兴的。
2.在对外交流中加强民间的力量
全球化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冲击对各国来说都是一件比较敏感的事情,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有政府文化背景则更会引起他国的警觉。如近些年来孔子学院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不断受到干扰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应大力鼓励民间团体走出去交流或者邀请团体来中国交流。用民间的力量推动中外文化的良性互动。
三、通过文化交流更好的改造、保留和创新传统文化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糟粕的东西,如“彩礼”、“酒桌文化”、“人情关系”等正困扰着我们。正如《宣言》所说“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优长,以发展中国的文化”[ 甲申文化宣言.《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8日。]。许多糟粕性的东西我们很难改掉,但通过引进先进的观念文化进来则改进相对的容易些。
而且中华文化也是各族文化共同交流融合的结果,中国文化也吸收了许多印度的佛教文化在里面,并使佛教中国化。在今天,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的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正如《宣言》所指出的“我们要融于全球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学习西方,接受西方正确的价值观,而不应过分的害怕西方文化带来的社会冲击。”[ 甲申文化宣言.《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8日。]因此,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封闭自守而应大胆吸收,从而创新我们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1、2、3、5、7、8《甲申文化宣言》,《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8日.
3.《荒唐的“文明冲突论”愚蠢的强权霸道心态》,《光明日报》,2019年5月16日第007版。
6. 袁伟时:评《甲申文化宣言》,《南方都市报》2004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