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5期   作者:许农
[导读] 动机是指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

        许农
        钟祥市承天小学
        摘要:动机是指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达到某种目的的内在动力,而学习动机作为动机的一种,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增长的重要源动力。因此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对于其内在动机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着重从影响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出发,探究提高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动机;小学语文;积极性
一、引言
        学习动机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源动力,对于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的
好坏有直接影响。良好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的个性养成、行为习惯养成和身心健康发展,;而缺乏学习动机,不仅会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落后,也不利于学生自信心和身心健康的养成,长此以往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所以要从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在小学这个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的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有深刻影响。
二、影响动机因素分析
(一)内在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7个层次,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还有更高级的需求,比如归属感、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学习动机则是一种高级的内在需求,可以理解为被尊重、被认同、自我实现等,而且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需求层次都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由内而外的建立起高级的需求层次,从而避免消极的情绪产生,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外界诱因
        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正处于发育阶段,对于事物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教育者要通过外在的环境去影响学生,可以设置有些奖惩制度来激发学生的内需,从而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在设置奖惩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合理的目标有助于学生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去达成目标,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三)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指目标对象通过衡量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而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自我调节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把外界诱因转化为内在需求动力,作用于行动当中,不断朝着目标前进,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学生,受到外界刺激,容易产生不良的消极情绪,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1]
三、提高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分析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好奇心
        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及时改变教学观念,由教师为主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增加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们有强烈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比如在讲述《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教师在上课前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描述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小鸟是什么样子的、鸟有哪些种类、鸟的叫声是什么样子的,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再展开内容的教学,通过引导教学的方式能够极大程度激发学生兴趣。    
(二)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新课程的改革相较于传统课程,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从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多增加趣味性,打造快乐课堂,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作为课堂的辅助工具,来极大程度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学习组词造句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PPT的形式,把所学的词语和图片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去观察图中的事物,能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印象,更加直观清晰的掌握课堂知识。
(三)打造情境化课堂,实践中求真知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们能看字识字,
能读懂古诗词的含义并运用自己的话语去表达出来,充分去感受文字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们有更深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该技能要求教育者把课堂内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来,不仅只是停留在课堂教学上。多主张学生在课上课下多交流表达沟通,养成良好合作学习的习惯。[2]
        创新情境的设定要以新课改的要求为中心思想,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设定具体问题情境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分组训练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比如在教学《你在野外迷了路》这节课时,课本内容都是关于在野外遇到情况的处理办法,实用型比较强,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有条件可以把学生带到户外进行授课,身临其境去发现探索大自然,对于增强小学生的认知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有重要意义,从课外实践中去获得真知。
结论:新教学模式的变革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和自主习惯的培养,符合我国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要求和准则。如何做到教学相长,简单来说就是弱化教师地位,让教师积极引导,把自主性还给学生,倡导激发学生学习内在需求,最终才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浦亚琴. 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J].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6(14)
[2]    马夏至.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 (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