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前世、传承和发展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毕建勇
[导读] 中国民间木版画,唐以前未发现有文献记载,宋代开始流行独幅版画,当时叫“纸画”,明朝改称“画贴”,清初有的地方叫做“卫画”,还有的地方称做“画张”。

山东省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许营镇中学    毕建勇

        中国民间木版画,唐以前未发现有文献记载,宋代开始流行独幅版画,当时叫“纸画”,明朝改称“画贴”,清初有的地方叫做“卫画”,还有的地方称做“画张”。“年画”一词出现于清道光29年,顾名思义是指过年张贴的画,后来这一名称被文化人沿用。很多研究者认为,这种归入并不够准确因而提出把它修正为“传统民间木版画”、以区别于机器胶版印刷的新年画。这样意思明确、独立,且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和历史意义。传统的汉族民间木版画,是历史上社会生活现象的积淀。作品中有着深远丰厚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本民族的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美学、考古学等部行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民族传统造型艺术方面,它是彩陶、青铜器、画像石、石刻线画、宗教壁画等汉族民间艺术的发展和延续。
        东昌府木版年画,属于阳谷县张秋年画支流。山西、陕西商客首先在阳谷县张秋镇开设了3家年画店。后来,其中之一的“刘振升画店”迁到东昌府东关清孝街,而后各地商贾蜂拥而至,竞开画店,其盛况甚至超过了张秋清末,聊城的“五福祥”、堂邑的“同泰”、莘县的“通顺”等20多家大堂号画店相继出现。每年春节前,各种年画纷纷上市,引人注目。从鲁西平原到山东各地,从晋、陕、冀、豫到东北3省,都有东昌府年画的销售市场。可见它已形成了自己的“领地”和发行网络,是中国民间传统版画“文化圈”的中心之一。民国时期,东昌府木版年画达到鼎盛时期.近代由于漕运的废止,运河断流,京杭大运河给予鲁西北的地利日渐式微 ,富多彩的东昌府木版年画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为抢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2008年6月,东昌府木版年画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2月13日,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东昌府区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
        东昌府木版年画依据年画的题材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1、门神类。门神是东昌府木版年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被人们视为驱邪避秽的护佑者.东昌府木版年画中秦琼、敬德形象造型生动、印刷简洁大异与其他地区,因此被艺术界称为中国门神画之最。2、其他神像类。神像本身就是古木版年画的主要题材,如同其他地区的木版年画一样,东昌府木版年画也有灶神、天地牌、全神、金龙大王等,尤以灶神与财神居多。3、故事人物类。因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分布区域与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的发生区域有很多重叠,所以东昌府木版年画中也出现了许多本区域特有的人物图像。4、扇面类。东昌府木版年画还将许多传说故事做成扇面版画,用来装饰民间广泛使用的折扇。5、吉祥喜庆类。过年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吉祥喜庆的节庆活动,东昌府木版年画中的“五子登科”、“八仙祝寿”、“状元及第”等都表现了人们对身体安康、福寿绵长、生活富足等美好生活的期盼。6、娃娃画类。娃娃画是指木版年画中出现的以儿童为主要题材的一类年画,这在全国各地的木版年画中都有所体现。东昌娃娃画的独到之处,在于其整个画面的人物都是儿童,靠儿童的稚嫩与天真来表达一种喜庆的氛围,仅以一些吉祥的图案辅之。
        东昌府木版年画选用梨木雕制木版;用松烟、茶水制黑色,槐米制黄色,葵花籽制紫色,生铜末锈制绿色,石青粉制青色。刻版艺人,这个群体是源于东昌府古老的刻书业,他们是从为书籍雕刻插图开始,扩展到门神、纸码等品类的创作。印版分为大号、中号、小号三种,大号版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中9版长约40厘米宽约30米;小号版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还有十几厘米的神码。刷印工人来源于东昌府刻书业从木版印刷书转业到刷印民间版画,像做刻版艺人一样,代代相传,是一个专业刷印群体。东昌府印画是“双拉”,外地人干不了。


“双拉”是一次同时印两个画版,左手一边用棕刷向画版上刷色,然后放下棕刷、马上再均左手将纸放在色板上,这是左手的分工;右手拿“趟子”在纸的背面前后左右赶印,然后放下“趟子”,再用右手把印好的画从色版上揭下来,这是右手的分工。“双拉”同时印两种画,再加上双手的特殊合理分工,自然是印得快。“双拉”的刷印方法比较难,难点是印色不容易套准确,“双拉”的这一诀窍,既是经验,又是功夫。
        东昌府木版年画所独有的艺术特点是:整体造型统一生动、传神,运动感强,艺术的装饰技法协调,构图饱满,造型圆中见方,对物象结构进行概括、夸张、强化。比如:头大身小,但是视觉上非常舒服。精湛高超的运刀技巧,产生了自然流露的刀迹——线条刚劲,弧线、直线并用,在一根线条中常出现停顿和转折的直角,具有力度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东昌府的民间雕刻家把代代祖传的实践经验,都自然成熟地蕴藏在版画创造之中,天真与稚嫩、粗犷和神秘反映出农业社会的艺术气象,是用精神内视的意想和心象去创造的,又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东昌府木版年画市级传承人徐秀贞女士登记注册成立了东昌年画社,旨在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府木版年画搭建一个展览、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该画社聘请聊城大学教授张宪昌为研究专家,从事专门研究工作,在张宪昌教授的提议下,东昌府年画社成为聊城大学美术学,年画学习基地,让聊城大学的学生也能够在这里领略中国民间美术的精髓,学习、观看木版年画制作的技艺。现在徐秀贞老师建立了东昌府木版年画博物馆。
        为使东昌府木版年画技艺得到更好传承,省级传承人郭春奎老师2015年5月他在自己的住所建起永兴堂木版年画传习所,广邀社会各界人士和爱好者参观切磋,现场学习。永兴堂,寓意永远兴旺发达,寄托着郭春奎先生的期望。他想让东昌府木版年画一代代传承下去,十多年间正式向他拜师学艺的有十余人。近几年郭春奎老师在新题材上不断创新,发扬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刻版技艺,不局限于“老版老画”。新时期的干部模范孔繁森就生活在东昌府区,其模范事迹也成为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当代题材之一;毛泽东主席伟人风采的木版画像是最淳朴的红色文化;“运河聊城”的年画,上面有“光岳楼”“铁塔”“山川会馆”“阿胶井”等六座坐标性建筑;雕刻的济南趵突泉、大明湖体现了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刀工特色.最近,郭老师为纪念明年建党100周年,正在创作《红色精神》讲述全国党员楷模的故事,来追忆艰苦的抗战岁月,深刻理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体会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这种将红色文化融于年画之中的虔诚匠心,是冲破时代的藩篱,创造新的经典,文艺创作需要汪洋恣意、创新发展,而不是一潭死水。
        若干年来,东昌府木版年画一直存在着画、刻、印分家的状况。大批的民间艺人不能创作画稿,只能用旧版翻刻翻印,(也有少数能画稿的刻工)而现在的年画作者队伍中大都又不会刻版,因而创作时多偏重于手绘由于手绘不受刻印的制约,在年画的创作中色彩、造型、构图的绘画性越来越强,越向工笔重彩方面靠拢忽略了东昌府木版年画刻版水印的特点。这种刻印分家的状况严重影响了东昌府木版年画在表现技巧上的突破。因此今后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发展,必须迅速改变这一现状, 改变画、刻、印分家的状况。
        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冯骥才曾为东昌府木版年画和抢救保护工作题词:“先人神韵后古当存,留住古画自是功臣”。而张宪昌、徐秀贞、郭春奎他们就是保护中国东昌府木版年画的践行者和先行者。解放思想,创新发展,东昌府木版年画映现出来的色彩将会越来越透亮。
毕建勇,山东省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许营镇中学,252023,高级教师,电话152756976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