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24期   作者:江华兴
[导读]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开放和平的社会,导致学生们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很难将自己代入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中
        江华兴
        江西省鄱阳县田畈街镇中学     (江西 鄱阳)    333105
        摘要: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开放和平的社会,导致学生们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很难将自己代入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态度消极,很容易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导致课堂中的整体教学氛围低迷。加上近几年我国一直在吸收外来文化,很多人渐渐地遗忘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继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
引言
        众所周知,家国情怀是一种大到国家、民族,小至家乡的精神认同感,是个体在体验社会的时候所产生的精神寄托。历史作为一门育人学科,教学的实施不仅要帮助学生们掌握历史知识,建构历史认知,还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塑造家国情怀。对此,在组织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根据该学科的特点,透过知识,采取多样的方式展现家国情怀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塑造家国情怀,实现健康发展。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主要是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桎梏,创新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设备,为学生播放音频、视频等,让学生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进行学习探讨,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发展史,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有效地增加自身的家国情怀。以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内容为例,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胜利之后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愤慨之情,然后分小组学习,探讨八国联军侵华的一些历史背景和后续影响等,以此来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通过古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作为延续了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此期间我们的历史文化一直在不断地延续传承,哪怕经历了一些波折,我们的文明也从没有覆灭,其中包含的浓厚文化底蕴是世界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中国都一直作为世界的中心受到各国的尊重和敬仰,其中所产生的重大发明和主要历史事件都对世界的格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教师在为学生普及中国古代知识时,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的知识,从而顺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产生民族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教授“开元盛世”这一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在课堂正式开始之前首先在网络上查询有关开元盛世的视频资料,然后再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播放,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去感受唐朝开元盛世的壮观景象。从视频中学生可以观察到当时唐朝高度的繁荣,作为世界中心的存在,长安的繁华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比拟的,各国商人船只往来不绝,各个民族杂糅在一起,人们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唐朝文化的普及。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到了教材中文字所无法表达的情感,学生深深沉浸在开元盛世的繁华景象当中,甚至有的学生还表示很遗憾自己没有生在当时的时代,无法亲自感受开元盛世的境况。视频中的画面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深深的震撼,学生对教材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也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民族感到骄傲,能够更好地感知民族的变化,进一步培养自身的家国情怀,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走进教材,挖掘家国情怀内容
        教材是教材编写人员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指导教师实施教学的教学依据。立足传统教学的不足,新的教材观提出了开发教材、加工教材的要求。

历史教材中不乏家国情怀内容,传统的历史教学之所以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因为教师没有深入地分析教材,挖掘出家国情怀内容。在家国情怀教学内容缺失的情况下,教师的家国情怀教学行为自然无从探寻。基于此,笔者在组织历史教学的时候,为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以教材为依据,深入其中,挖掘家国情怀内容,实现教学资源的丰富。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沟通了中外交流。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笔者深入教材,挖掘“丝绸之路”的价值,将此作为家国情怀内容,同时联系当下热议一路一带,为学生们呈现时事新闻,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在大量的信息辅助下,学生们通过阅读可以感知到丝绸之路的价值,在理解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民族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国情怀的熏陶。
四、开展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教学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仅靠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应广泛开展历史实践活动,从而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渗透家国情怀。张羽丰老师曾说:“核心素养的培育贵在探索、贵在坚持,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内容、选择恰当的主题,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让核心素养的落地润物无声胜有声。”鉴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假期,确定活动主题,布置任务和要求,进行方法指导。学生分组活动,收集资料,自主探究,完成之后汇报成果。例如,笔者布置学生暑假观看《国家宝藏》。这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全新文博探索节目,通过历史剧的形式介绍文物背后的故事,使观众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感受历史的传承发扬。笔者要求学生看完后,从部编版新教材《中国历史》(古代史)的教科书中任选一件自己心中的“国家宝藏”,同样需要查阅它的前世今生,并做成历史小报,最后由学校历史组举办历史专题展览,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不断提升家国情怀素养。
五、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培养家国情怀
        现阶段,网络技术对各个行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教育行业亦是如此。将一些网络资源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起家国情怀,这种方式也更加形象直观,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网络技术为支撑,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这样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对其各种感官的刺激也更加强烈。如在教授“抗战”这一段历史时,可以播放一些关于经典战役的影片,让学生可以对一个事件的发生、经过和结果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当时战争的激烈,认识到正是因为家国情怀,那么多革命先烈才勇于奉献、勇于牺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强大的家国情怀,激发其报国的壮志,为我国的建设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一个十分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保持初心,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进而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俊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J].教育观察,2019,8(42):135-136.
[2]刘东伟.家国情怀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教育观察,2019,8(37):66-67.
[3]何红燕.探究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647-649.
[4]朱亚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8):120-121.
[5]陆萍.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