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艳
开封市祥符区第三实验小学
1、教学目标设计
1)对于文本中的生字和相关词语能够做到准确识记;2)能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归结出文本的写作手法;3)能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入到仿写状态;4)去理解作者对于桂花的喜爱之情,深入思考家乡这样的主题;5)从文章的家乡情怀中,正确理解自己与家乡之间的关系。
2、教学策略设计
对于本次课程设计,采取的主要策略就是读写结合的策略,就是倡导将阅读与写作融合起来,由此形成更加完善的教学设计格局。在这种教学策略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如下的基本原则:要引导学生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去阅读,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要确保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确保阅读和写作目标能够得以实现;可以确保实际的教学目标能够进行检测,并且迅速反馈;还需要结合在课堂交互中学生的改变,灵活的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调整。
3、教学过程设计
1)以练笔活动为导入,实现相关素材的积累
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桂花的视频资料和图片,将其设计成为微课,让学生去观看,观看后可以记录自己的感受。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开始导入:
教师:课前大家都看过微课程,对吧?大家对于桂花想必有着一定的印象了对吧?请大家拿出自己的练笔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学生:对。(拿出练笔本,想象自己观看桂花视频的情况)
2)创设情境,进入到文本的初步体验
教师:大家平时有没有被雨水淋过的经历?能不能谈一谈是什么感受呢?
学生:感觉很刺骨
学生:感觉很治愈,有一种很宁静的感觉,我喜欢这种淋雨的感觉
教师:很好,那么我们有没有听过有桂花雨啊?
学生:没有
教师:很好,那么我们下面就来看一场桂花雨。(教师带领学生初步朗读文本,在朗读的过程中多媒体播放桂花雨的相关画面,产生情境)。
教师:大家觉得作者的桂花雨怎么样呢?如果是我们走在桂花雨中,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感觉到很香
学生:感觉到很浪漫
3)关注语用基础,检查词句
教师: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一定已经将自己不认识的词汇标记出来了吧,下面我们来检查这些词句的掌握情况,好不好?
学生:好。
教师:我们以开火车的方式来进行,一个人朗读半句话,然后轮流下去,如果在对应朗读的地方出现了错误,就大声的指出来,进行矫正之后再接着往下面进行。
教师:大家选择生词,来进行造句接龙好不好?
学生:我选择的生词是,我造的语句是。(依照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接龙,同样需要对于造句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然后确保学生去进行矫正,由此使得实际的阅读与写作环境得以塑造)
4)精细化阅读,步入文本体验状态
教师:在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摇桂花树的时候,是很快乐的,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桂花的喜爱,下面我们着重来朗读一下这些片段,请大家带着情感来朗读。
教师:第一自然段第一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桂花的形状好看吗?作者说怎么也找不到,不醒目也不好看,那么作者爱它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上述的问题,并且慢慢的进入到作者思想情感体会中去。
教师:你最喜欢的段落是哪一段?为什么最喜欢这一段?(鼓励学生以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鉴赏,由此在这样的鉴赏中增强对于文本的感受,这也为后续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5)整体感知,实现写作手法的归结
教师: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桂花雨作为话题,也是线索所在,展现出自己童年摇桂花的欢乐,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很多的写作手法,请在文章中会找出来,然后对于这样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
6)拓展阅读,进入练习巩固状态
鼓励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内容进行归结,感觉到每一段都很优美,展现出朴实的乡村生活,表达出对于故乡的思念,这种字里行间的语言都在感动我们。此时教师会在多媒体上展现出《烟愁》中的一段话,然后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进行更加多的介绍,学生知道了除了本课程之外,还有《烟愁》、《细雨灯花落》、《千里怀人月在峰》等内容,由此使得童年的回忆朝着更加充盈的方向发展,对于乡愁相关的文章也有着更加多的接触。在这些群文拓展阅读活动结束之后,鼓励学生围绕着乡愁撰写对应的读后感,当然也可以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可以是家乡的人,也可以是家乡的事,也可以描述自己家乡的风景,由此使得实际的阅读与写作之间能够充分融合起来。
4、教学方案评价
在上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选择的读写融合模式可以营造良好的阅读写作格局和环境,无论是阅读环节还是写作环节,都注重学生的体验,还积极将多媒体教学法和交互教学法使用其中,的确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当然也存在一些瑕疵:部分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产生个性化的解读,对于这种解读可能没有做到全面关注,希望可以此细节方面可以进行更加多的投入,由此确保读写融合格局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读写融合的过程中,要巧妙的将仿写训练,小练笔训练,词语拓展训练,情境训练等手法综合运用进去,这样可以使得实际阅读的静态与写作的动态充分融合起来,这样可以引导实际的读写融合朝着高质量的方向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