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明
潍坊市园林环卫服务中心山东潍坊261031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非常迅速,推动我国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改善我国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垃圾分类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是衡量城市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要求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关键词: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城市文明建设
引言
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各行业不断进步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影响着我国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其中垃圾处理的问题日趋严重。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各城市应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抓好生活垃圾分类,早部署、早安排、早见效,推动城市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1我国垃圾分类现状
垃圾处理无论采用哪种技术,都应进行充分分类,只有这样,垃圾处理才能朝着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而我国现阶段城市垃圾分类非常混乱,大多数城市还是采取混合收集的方式。只有少数城市采取分类收集的方式。各城市对生活垃圾的分类也存在差异,如上海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广州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杭州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中山市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特殊行业废弃物、其它垃圾等。目前,我国各地虽相继出台了一些垃圾分类的相关法规,但具体规定却有着较大的差异,比如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分类的标准以及奖惩措施。这些相关法规对垃圾的分类都不够细致,没有根据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方式进行细致的分类,这就导致在垃圾分类实际操作时无具体的规则可循,往往无从下手。由此可见,我国垃圾分类法律体系不健全,配套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责任不明确。
2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城市文明建设措施
2.1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观,正确看待垃圾分类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露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思想,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辩证自然观、生态安全观、生态发展观、生态自然观等等,其中辩证自然观为我们研究今天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和参考。垃圾分类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具体与一般的关系。垃圾分类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之一,二者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性,正确认识自然。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揭示了机器大工业发展状态下人对自然的破坏,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已经以疾病、空气恶化等形式给人类以报复。在处理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因此,要正确认识自然。
2.2做好宣传引导
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提升居民参与意愿;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党政机关、公职人员、共产党员要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下沉宣传力量,加大居民小区、公众聚集区宣传力度,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宣传报道。
2.3借助大数据对垃圾分类管理系统进行改革创新
以往很多城市在对垃圾进行分类时缺乏一个直观的图示,而且垃圾运收没有有效的追踪和监督,导致各个区域收集的数据缺乏统一的标准,上报途径单一,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整体的监督管理平台。通过对系统的再次创新,希望可以对各类垃圾分类管理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控,实现对城市各个小区的垃圾分类管理,并且及时对运输的车辆进行跟踪。在运行中可以借助时空GIS平台和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垃圾分类投放前端到末端的全过程落实信息化监管。可以针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研究,能够借助数学建模的方法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过程还有最终的处理成效等完成量化分析和描述,这样也可以对现有的一些政策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从而进一步实现垃圾分类管理的智能化和现代化,实现垃圾分类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创新。
2.4加强监督管理
我国还处在垃圾分类处理的初步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居民对分类标准的掌握程度不同,难免存在投放错误的问题;在垃圾中转站是否进行了二次分类;是否存在先分后混的情况;垃圾处理技术效果如何等等,这些都需要对其进行监管。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垃圾处理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垃圾处理监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奖惩制度建立与实施,对落实有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措施有一定促进作用。
2.5细化配套,做好法规实施前的充分准备
做好垃圾分类,除设施配套外,更重要的是软硬兼施,在管理模式和制度设计上进行完善。打响垃圾分类攻坚战的总攻之时,加快相关标准、配套性文件的制定工作,为法规正式实施、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顺利实现从“倡导”转入“强制”。要对照“强制”标准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健全市、区生活垃圾分类联席会议等工作平台,加强统筹协调,细化责任分工,强化工作协同,抓好属地责任落实。要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建设覆盖市、区、街镇三级,从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中转到末端处置的全过程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开展“双随机”抽查、公开选聘社会监督员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垃圾分类的监督管理。要健全源头分类激励政策、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扶持政策、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补贴政策,研究落实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实现垃圾分类体系的良性循环。要按照条例规定进一步完善执法细则,对违反法规制度的行为及时制止并督促整改,对拒不履行分类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严格管理。
2.6小垃圾,大民生
要加强宣传,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要因地制宜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逐步推进单位、住宅小区定点、定时投放生活垃圾。要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加强技术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垃圾分类效率。要加强监管,注重将精细化与智能化相结合。从投放、收集到运输、处理,垃圾分类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我们要融合市场监管、城市执法、网格管理等平台,建立全程可追溯信息化系统等进行监管,以“绣花功夫”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推进城市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结语
垃圾分类处理已经成为人类不得不面对的、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我国现阶段垃圾分类比较混乱,还没有真正实施起来。垃圾分类及处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认识与素质是前提,配置完善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是基础,加强监督管理与完善的政策法规及体系是保障,只有政府与公众共同参与,把垃圾分类的工作日常化,我们才能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城市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策,柳杨.互联网时代生活垃圾再创价值的新风尚[J].智库时代,2019(30):264,267.
[2]黄文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与监管对策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02):84+86.
[3]许丽,张虹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以黑龙江省东部某市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中),2019(07):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