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祖春
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上海杨浦分公司 200438
摘要:城市色彩的失控;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在超高速发展及扩容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对城市色彩的指导和控制。各城市争赶时髦,各种新材料、新涂料争奇斗艳,使很多城市失去鲜明个性,丧失历史文脉。暴露出普遍的视觉污染问题,给城市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城市色彩的泛滥进行干预,利用规划的手段,建立起城市色彩的整体性与秩序感。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色彩;整体性;秩序性
1、城市色彩
人类的主要居住区域便是城市,而城市色彩便是指在所有公共区域中所呈现出综合的色彩体验。城市色彩主要分为人工和自然两种。其中城市内的建筑设施、广场、交通设施等均能够体现出城市人工色彩。而草地、土地、河流以及天空等便可作为自然色的主要体现形式。而人工色还可按照物体的性质,划分为固定、流动、临时等色彩形式。
2、城市色彩的效应
2.1物理功能
色彩本身便有一定的物理特征。色彩不同,其对阳光辐射所具有的吸收能力也有差异,由此就会形成不同的物理效能。较为明显的体现为,在夏季,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穿颜色较浅的服装,这样便可降低热量的吸收。而在温度较低的冬季,则倾向于选择红色、橙色等色调的服装,这样更能让人产生温暖感。对于建筑物,也可根据地理位置,是否设置空调,对其外部颜色选择,还能起到节能的作用。例如在日本,大多墙体为浅色,这种颜色的设置能够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如果墙面颜色的设置不科学,导致墙面温度过高,墙体随之发生伸缩变形。有时也会导使墙面粉刷物脱落,从而破坏建筑的外立面造型。此外,不同的色彩对光的反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黄色与白色对光的反射能力最强,淡蓝色与淡绿色其次,反射能力最小的是黑色和紫色。可见,在外墙的色彩选择方面,应用反射能力较强的颜色,可以加强建筑外部环境的亮度。。
2.2视觉美感
人类通过视觉体验到色彩的美感,通过实践验证,在一般情况下,人类在观察物体时首先感受到的元素便是色彩。如果物体的色彩整体和谐,便会给人美化的视觉体验,促使人形成亢奋的情绪,建立积极的心理感受。如帕提农神庙的主色便是白色,配合红、蓝和金色的花纹图案,在地中海晴空的映衬下,色彩十分鲜艳,塑造出端庄而神秘的色彩空间。又如在我国汉唐时期,大多建筑运用朱红、白色的组合形式,形成炫目艳丽、明快灵动的色彩感受。在服饰中色彩的变化也较为多样,不同时代均能够体现其时代的审美倾向,形成不同的色彩感受。
2.3 心理效果
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感官刺激。色彩能够产生冷暖、进退、动静、轻重、欢快、忧郁的情感体验。当人们看到雪地等白色调的景物时,便会产生寒冷的条件反射。当看到太阳、火焰等红色的景物时,便会感到温暖。大海的深蓝色会让人心情平静,绚烂的花海则会给人愉悦的感觉。这些均是人对色彩的情感反映。色彩的轻重效果与明度直接相关,如人在黑暗的房间里便会觉得压抑,在亮度较高的房间内便会觉得轻松。色彩能够让人产生的感觉主要取决于色调的搭配。如果将红橙黄三种暖色进行搭配,便会给人带来愉悦感。而蓝、绿两种冷色调结合,则会使人感到忧郁,这也能很好解释阴雨天气会让人觉得低落的现象。色彩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红色代表喜庆,橙色代表积极,绿色代表和平,蓝色代表理性等。同时也能够对人形成一种心理层面的暗示。可见色彩具有很强的心理作用,因此在选择时,需要更加谨慎和科学。
2.4 经济效应
城市的色彩选择,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科学的应用色彩会形成良好的经济效果。从物理层面分析,色彩的合理搭配能够有效降低城市资源的消耗,降低城市运营投入。此外,色彩搭配美观,还能提升城市的形象,对更多的游客与投资者产生吸引力,促进城市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同发展。因此改善城市色彩空间环境,也会同步提升城市经济发展。如广州在打造城市形象工程时,便在色彩的选择与塑造方面加大研究力度,选择适合的颜色组合,将城市沿街建筑重新粉刷,形成靓丽的城市风景线,吸引更多游客到城市游览消费,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和投资者,从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良性的发展规律。
3、城市色彩规划的指导思想
3.1 创造城市色彩的特色
创造城市色彩的特色,充分挖掘和尊重地方特色,从城市历史人文和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出发,塑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色彩空间结构,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色彩名片。
3.2 坚持城市色彩的城市性和连续性
坚持城市色彩规划的城市性和连续性,为了保证城市色彩规划落到实处,且与法定规划紧密结合,在总体规划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提出详细明确的控制要求,指导下层次具体地块的色彩详细规划与设计。
3.3 创建城市色彩管控工具
保证城市色彩规划的可操作性,从城市的地域、历史、文化、现状和市民需求出发,明确城市总体城市色彩空间结构,各分区的色彩意向、各地块的主色,辅助色、点缀色的色号和建筑立面的组合模式,同时组织相关规划,从而保证色彩规划可以有效地落到实处。
3.4 保证城市色彩管理适当弹性
保证城市色彩规划管理的适当弹性,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新的材料和建筑风格出现的可能,以及色彩变更的空间,同时充分考虑设计师的作用,为设计师能力的发挥留有余地。
4、城市色彩规划的原则
4.1 色彩和谐的原则
城市色彩规划应结合旧城与新城的协调与过度,突出城市特点,体现城市文化和风貌,增强城市吸引力:局部采用亮色,体现城市活力。
在城市色彩规划中,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此处所指的色彩主要是城市色的组成。其中自然与人工色、固定与流动色等。和谐的色彩感觉,需要在城市色彩的变化中实现整体的协调。城市色彩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自然与人工色的协调应用,或者人工色与城市空间环境色彩之间的和谐应用。
4.2 突出城市中的自然美原则
人对色彩的体验和反映主要来自于自然对人的影响。从人类角度来说,自然的原色更容易接受,也更具有美感。因此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色彩应用永远无法超越自然色的魅力,因此在进行城市色彩规划时,更需突出自然的本色,尤其是草地、土壤、山体、水面和树木等自然色。城市色彩规划中,大面积的色彩运用应以低调、和谐为主,这样更容易凸显自然的美感。
4.3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原则
城市色彩的基调主要源于历史的传承,也体现着城市人文历史的变迁,通过城市色彩来表现城市的历史。因此为了有效继承和凸显城市文化的特色,在实施城市色彩规划时,需尽量沿用传统的色调,从而最大限度还原城市历史的真实风貌。
4.4 服从城市功能分区原则
与服饰依存于人的身份同理,城市色彩也要凸显出城市的主要功能。
在规划城市的整体色调时,需注意与其基本职能相符,结合城市的定位与性质,通过色彩规划来体现城市的主要职能。当城市具有不同性质时,城市色彩搭配需要体现出差异化。
在城市内部的分区来看,城市行政中心的色彩应倾向于庄重;商业区则要活跃的氛围;住宅区的色彩以素雅为宜;而旅游区的色彩,应尽量创造出舒适感。独立的城市建筑在选用色彩时,应尽量与其功能相符。如立交桥等基础设施,只需体现混凝土的本色,不必过多粉饰。而电话亭、公交站小型的公共设施,则倾向于使用较为鲜亮的颜色进行装饰和设计,是城市的色彩多样化。城市色彩规划中综合应用色彩的色相,明暗度与饱和度等控制标准,开展规划设计、管理工作,避免城市的色彩呈现出错乱和平庸的状况。
5、城市色彩规划的控制方法
5.1. 建筑物外立面色彩类型与比例划分
基调色:该类色调为建筑的主题色彩,通常可占外立面面积的80%及以上。
辅助色:该类色调主要起烘托作用,通常在外立面面积中的占比为20%及以内。
强调色:该类色调主要其点缀作用,通常在外立面面积中的占比在5%范围内。
需要注意的时,后两种颜色的总面积不应超过外立面面积的20%。
5.2. 建筑色彩调和法则
法则类型 用色特性 具体应用
色相调和法 色彩色相类似,明度和彩度不同。可将相近颜色进行适度调整,从而营造较高水平的和谐效果。 通常可使用色相相近的颜色作为建筑的基础、辅助与强调色调。通过对上述三种色调的调和来形成具有起伏变化的配色形式。在实施配色时,需按照下述原则实施:
应遵循建筑外立面的色彩比例
并保持各类色彩的彩度统一,
最后需在独立建筑或者特定区域中应用该种色彩配置的方式。
类似色相
调和法 运用色相相近的暖灰色进行颜色搭配 可使用色相相近的暖灰色系列,如红、橙黄等颜色进行配色。此外需将色彩的彩度控制在较低范围。实施配色时,还需格外遵循下述原则:按照建筑物外立面的色彩比例进行配色,其彩度应在4.0以内,同时注意,彩度与外立面的应用比例应呈反比,并以强调色的形式运用。
色调调和法 色彩间色调一致或相似,色相有变化 可使用统一或者相似的色调进行配色,需格外注意将色调控制在灰、浅、柔等颜色范围,只有强调色可使用鲜艳的色调。实施配色时,需按照下述原则实施:应按照外立面的色彩比例进行配色,此外色相以暖色为主,冷色多用于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中,须注意科学搭配和调节色相。
6、结束语
城市色彩是城市景观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环境感受、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应引起高度重视,把城市色彩规划纳入现行的城市规划中,进行系统、科学、统一的设计。创造个性突出、生动丰富的人文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松涛,《城市色彩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尹思瑾,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86
【3】施淑文, 建筑环境色彩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