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廖月明
[导读] 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有效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廖月明
        鹿寨县实验高级中学    广西 柳州 545600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有效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就必须根据新课改的相关理念,注重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文主要从制作学案辅助学生课前预习、创设情境生动导入新课教学、设计任务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试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四个方面展开探讨,高中物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予以落实以上策略,进而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物理;课前预习;情境导入;小组合作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对于高中物理教师而言也应该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多是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以我为主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开展物理教学。由于高中阶段教学时间紧张、任务繁重,教师很少发出提问让学生主动探讨,或者只是走形式主义,使得学生无法探析物理知识的深刻内涵,只能被动接受相关知识,导致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应该结合新课程理念的内涵,运用丰富的资源和开发多元化教学方式,以此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知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解决相关物理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制作学案辅助学生课前预习    
        为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应该首先帮助学生打好课堂学习的基础,主要是根据物理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制作预习学案,将预习学案提前发放给班级上的学生,让学生根据预习学案、结合教材预习新课知识,并在上课之前收上学案,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1]。在学案中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本课的学习目标;二是本课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等,让学生填写完整学案上的空白;三是相关探究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与思考解答问题,构建基础知识体系;四是基础练习题,主要是对基础概念的考察。
        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重力与弹力”一课,主要的内容有: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重心(位置和决定因素);力的表示方法,主要是力的图示、示意图;弹力,主要包括基本概念与方向,其中方向是垂直接触面的;胡克定律,其公式是F=kx。我在制作预习学案时,一般融入的内容有:一是学习目标,包括重力、重心、弹力等物理概念,学习等效法、公式法与放大法等科学思维方式,探究悬挂法找重心、弹力和形变量关系,认识重力与弹力应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案例,形成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二是引入关于基础概念的填空题,比如重力的定义是(),大小是(),方向是(),重心是();三是探究问题,比如让学生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等;四是基础练习题,比如判断题:发生形变的物体一定产生弹力正确与否?
二、创设情境生动导入新课教学
        为更好地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应该更加重视新课导入的教学,为了提高新课导入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与生活关联的情境导入新课教学[2]。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概念与教学目标,引入丰富的图文、音频与动画资源,创设多媒体教案、微视频等,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这些资源,进而实现良好的物理课堂导入效果。在导入中,应该一边创设生动的情境一边提出问题,以此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落实新课程理念。


        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重力与弹力”一课,在“重力”主题的教学中,我会运用图画与动画资源展示“一颗苹果从苹果树下掉落”,以此提出问题:苹果成熟时总要掉落到地面上主要原因是什么?在学生思考与试着回答后,进行提示:受到地球引力作用产生重力。接着,我会继续运用多媒体展示建筑工地上用重垂线检测墙壁是否垂直的情境,并提出问题:它为何能够检测墙壁的垂直与否?之后让学生思考和解答,并予以总结:因为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悬挂有重垂的毛线能够实现与墙壁的平行,从而检测出墙壁垒得是否垂直。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生动的情境,可以更好地提高物理知识的趣味性,更好导入新课教学。
三、设计任务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为更好地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还应该根据物理课程内容设计自主学习任务,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物理课程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创设一些小组合作探究的任务,让各个小组通过合作探究解决任务,并展示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小组的展示情况予以评价与总结,从而得出某些物理概念。
        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摩擦力”一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理解其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认识到摩擦力的具体应用,探析增大有益摩擦力、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解摩擦力的基础概念、产生的原因后,我会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以此创设实验探究任务,指导学生做实验:一是将木块放于水平的木板上,在木板上用弹簧秤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以此测量拉力大小,确定摩擦力大小;二是木块上放粉笔盒,此时木板上的压力加大,此时再测量摩擦力大小;三是木板上垫毛巾,再将木块置于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再测量摩擦力大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以上实验,并进行探讨和总结,最终得出了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我会根据学生的探究过程与结果予以评价,并总结: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除了这项知识内容,对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等,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等。
四、分析试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对于高中物理教学而言,除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应该有效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更好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物理课程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引出一些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与解答,之后让学生试着回答与讲解,教师最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总结[3]。
        例如,在“重力”的课程结束以后,我会引入多道题目让学生参与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做对单项选择题,但是多项选择题比较困难,很多学生做错。比如:关于重力,下列正确的是():A选项是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必定指向地心;B选项是重力大小用称可以直接测量;C选项是质量大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可能比质量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小;D选项是物体所受悬绳的拉力、所受支撑面的压力,它们的大小可能不等于重力。在学生解答后,我会先说出正确答案是C和D,因为:重力是地球对物体吸引力一部分,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但不一定指向地心,A错;称是称量的质量,不是重力,B错。之后,我会让学生利用本课知识自己试着解释C和D为什么正确。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根据新课改的主要内涵,结合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探析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主要是制作学案辅助学生课前预习、创设情境生动导入新课教学、设计任务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试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实际落实中可以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时代教育,2016(16):162.
[2]陈军甫.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3):98.
[3]赵秀娥.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6(12):27-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