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羲之《兰亭序》谈小学书法欣赏课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8月下   作者:郭仕泓
[导读] 引导学生掌握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欣赏和分析方法
成都天府新区华阳小学 郭仕泓 610213 【摘要】目的:引导学生掌握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欣赏和分析方法。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小学书法课欣赏课教学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从激发兴趣到培养兴趣,从而提炼出小学书法欣赏课的教学方法。结论:在小学阶段学生加强欣赏课教学,对其提高学生书法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书法欣赏兴趣培养,是小学书法教学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兴趣 方法 分析 正文: 一、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由来与历史发展介绍。 《兰亭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以文会友,写出的一副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禊事诗叙》、《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自己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王羲之表达抒写了自己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序》,这篇千古流传的书法作品本是王羲之的一篇书法草稿而已,王羲之此后再次书写文章内容,也都没用达到这篇文章的书法高度。 到了大唐贞观年间,一代英主李世民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临池不辍,尤其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他在天下广为收集王羲之书法作品,每每得到王羲之真迹,便视若珍宝,时时临摹揣度之,体会其笔法用意,领略其天然韵味之后,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去。不仅如此,他还倡导学习王羲之的书风,使得学王之风在贞观年间大为盛行。据历史记载李世民曾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到了晚年,他更加喜好王羲之书法。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所藏书法作品甚多,但始终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作为皇帝,却不能得到前朝稀世之书法作品,李世民每每想到此处,便闷闷不乐。 原来,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自己的佳作《兰亭序》,并把它视为传家之宝,一路流传下来,至第七代孙智永禅师。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对祖上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极为推崇,决心将祖传书法再现风华。他练习书法也非常用功,在寺庙里盖一座小楼专心练字,誓言“书不成,不下此楼”。就在这座冷冷清清的小楼里,他如痴如醉地挥毫运笔,经过三十年之功,智永的书法名气也越来越大,《真书千字文》就是智永禅师的代表书作,历代评价颇高。智永禅师逝世前将《兰亭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也对书法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序》的价值,于是将它悄悄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孔洞里。 当唐太宗李世民听闻《兰亭序》在辨才和尚处,高兴不已,多次派人前往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坚持说自己也不知真迹的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官员萧翼改扮成书生模样,故意与辨才和尚接近,寻找机会取得《兰亭序》。

萧翼对书法也有很深的研究,与辨才和尚谈论书法非常投机,待两人关系越来越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和尚看后,却不以为然地说:“这些的确是王羲之书作,但并不是最好的,我有一本真迹,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传世之宝。”萧翼不动声色地问是什么书作,辨才和尚犹豫了一会,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序》真迹。萧翼故意说此事不可信,因为兰亭真迹早已失传,又怎么可能在你这里呢。辨才和尚一时高兴,就从屋梁上小心翼翼的取出兰亭真迹给萧翼欣赏。萧翼仔细察看了一番,果为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只见萧翼脸色一沉,迅即将《兰亭序》收卷起来,同时向辨才和尚出示太宗皇帝“诏书”。辨才和尚此刻才明白上当了,但后悔也来不及了。日思夜想《兰亭序》真迹终于到手了,李世民十分高兴,而辨才和尚却因此抑郁成疾,一年以后便去世了。 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命令侍奉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大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也显得非常珍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当时的书法名家临本流传下来。后来,太宗皇帝将《兰亭序》作为了自己的陪葬品,《兰亭序》真迹由此长眠地下,目前流传下来的最为神似的神龙本《兰亭序》,是唐代冯承素所双钩临摹。 二、《兰亭序》作品的欣赏与技法分析。 《兰亭序》集中体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这件空前绝后的艺术作品将作者的气度、风神和襟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人们用“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来称赞王羲之的行书,这是非常绝妙的形容,特别是这件《兰亭序》书作,笔法、墨气、神韵等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是公认的王羲之书法作品的最高水平。 这篇书法作品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兰亭序》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立骨,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风神潇洒,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所以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书作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兰亭序》书法作品与同时代的其它书法作品相比,书风的最明显特征即是它的用笔细腻和结构多变,王羲之以前的墨迹,有着陆机《平复帖》、皇象《急就章》的古拙可爱、平和淡雅,颇见内敛之功,但少清雅之巧,在结构上又相对飘散而缺乏丽趣。《兰亭序》的功劳即在于他把自然的书风引向一个较为精练但又注重技巧华美特征的格局,从而确立了书法艺术强调对审美的主动性,达到时人所不及的技巧境界,王羲之对笔与纸的驾驭能力,那种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在东晋以前是为人仰慕已久,而在当时也是同辈书家们所叹为观止的,它标志着书法从这个阶段走向了艺术的成熟。 因此,在小学高段学生掌握《兰亭序》书法作品的欣赏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适时的由楷书教学往行书教学过渡,也是小学书法欣赏课中的极佳范本。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