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
中共资中县委党校 (四川省内江市) 641200
摘要:对中华民族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开展党校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继承和弘扬体现忠诚,和谐,求实,创新精神的传统优良文化,促进党校工作更好地发展且不断进步。
关键词:党校教育;优秀传统文化;路径分析
一、党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必要
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极大地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尽管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确实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绝好的机会,但当前在这方面也使我们党面临着关乎党组织的创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四个考验”和“四个危机”[1]。各级党员干部必须积极致力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使广大党员加强文化研究,自觉吸收了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武装起来,促进了党组织的全面战斗和凝聚力。
(2)要增强党员干部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理念,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由于中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正确思想的西方自由主义正在逐渐侵蚀我国的思想领域,许多党员甚至是党的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都存在偏差。因此,为避免受到国际和西方不健康思想的影响,有增强党员干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信心义务的基层党校,应更加重视发展优良传统文化教育,靠优良的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精神,维护我们党的稳定发展。
(3)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
就党校而言,党性教育是培养党员干部的核心,加强对党校学生的党性教育,消除和发扬党员干部一切可能出现的影响了我们社会的统一与和谐甚至导致人们对党不信任的问题,应该是党校最基础的工作。但是,这是基于近年来由于各种违规行为及党校党性教育的松懈,造成党员干部的道德腐败,价值观混乱和严重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违反传统的“修身与和平”优良文化和“杀人为乐”道德原则的法律和纪律事故严重。为避免发生上述情况,维护中国发展的稳定与和谐,有必要“以人为本”和“以公义为本”,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2]。
二、党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普遍重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和培训的党校,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强大文化力量的建设的同时,很少重视传统文化,很少发挥文化在领导时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和促进发展方面的作用,很少强调“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党校开设了为党员教育培训增添了传统文化因素的传统文化课程。从总体上看,党校的教育培训还没有充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1)传统文化教育基本处于边缘
尽管一些党校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教师也是随机选择的,缺乏专业素养,缺乏对外界各种学术观点的敏感性,也没有专门的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和详细研究的教学和研究部门,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学术观点没有进行研究和回应。而且大多数党校通常将传统文化教育放在课程安排的末尾,或者是在学生的学习精力不集中、听不清的下午和晚上,课程安排不合理。尽管一些党校在课程表中显示了传统文化课程,但它们只是浮于表面,并未真正付诸实践。
(2)传统文化教育未纳入考核体系
党校只是定位为提高学员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研究党的理论的机构,文化学习不纳入评估体系[3]。长期以来,各级党政机关派党员干部接受党校培训时,放宽了对提高文化素质的要求。学生学习结束后,党校和各级党政机关均以政治理论学习和就学作为毕业评估的标准,传统文化教育未纳入考核体系。至于文化学习,被认为是大学的职能。
(3)传统文化教育不被学生重视
在与党校学员的交流中,相当多的学生愿意选择传统文化课程。他们认为,纯粹听理论讲座太无聊了,他们会选择传统文化课程进行放松和调整,因为传统文化课程会更加有趣和生动。同时,由于传统文化学习没有包括在评估体系中,参加培训时,即使他们能够上课,他们的学习态度不正确,也不会一心一意聆听,再加上课程安排和其他因素,不能吸收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效果也不佳。传统文化教育旨在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但只有少数学生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他学生只是应对差事,无法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传统文化融入党校教育的路径
为了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党校教育培训,是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措施。
3.1将传统文化纳入党校干部统一培训计划
一是在学校教师的基础上大力引进传统文化专业人才,培训传统文化教育专业教师,开设特殊的传统文化课程,提高党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水平和不断丰富党校教育内容。二是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科研室,科学设置传统文化课程,积极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关专家学者进行演讲,避免因时间过长和身心疲倦而导致学习状态下降,促进党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发展。
3.2创新教育模式,增强教学吸引力
除传统的讲课方式外,进行模拟和情境教学。积极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积极培育党校教育的新模式,以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提高党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同时,组织党员干部直观地参加课外活动和传统文化的实际活动,如考察国家传统文化基地,促进党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发展[4]。
3.3完善考核体系,建立长效机制
为了增强党员干部对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视,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组织首先应对本单位学生的传统文化课程进行详细的研究,同时明确要求本单位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研究,并将报告结果纳入干部的年终评估目标。党校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单独的传统文化评估,设计闭卷考试,论文答辩或针对性的实践,可以有效地监督党校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尹杰钦.领导干部道德素质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三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6):68-71.
[2]羊守森.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学生的道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51-52.
[3]刘巧艳,冯清爱,倪迎华,吕淑巧.中国传统修身思想与高等教育密不可分[J].考试周刊,2009(7):180-181.
[4]姜键,曾春龙.中外文化价值观的碰撞: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4,0(2):96-99.
作者简介:孙艳 1974年10月 性别 女 (四川省资中县)
现 中共资中县委党校 教师 初级职称, 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主要是党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