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锐
合肥铁路工程学校
摘要:道路桥梁是各专业中较为热门的专业,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与城市现代化建设技术的重要支撑。理论上来说,有此专业理论知识的学生在就业形势上理前景光明。但从近几年的中职道路桥梁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其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学生就业质量普遍较差;另一方面,达到社会要求的人才缺乏,这种矛盾使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受到重视。本文探究中职道路桥梁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现状及问题解决方案。
关键词:就业能力;中职;道路桥梁专业;教学探究
道路桥梁专业并不是近几年兴起的专业,因其存在时间较长,拥有大量实践经验的人才不在少数,加之专业本身是热门专业,受到热捧。填报该专业的学生及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对此专业信心过大,毕业后工作岗位又苦又累,心理落差较大。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学生对于道路桥梁专业认识不够清晰明确。
一、道路桥梁专业就业基本情况
1.校内指导思想
技术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就业前辅导一直较为关心。中职院校学生以动手能力较强为从业优势,但随着院校对学生操作能力要求的提高,中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这一优势逐渐丧失。中职学生从业门槛虽低,但企业招收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就业能力及质量都同比下降。社会对道路桥梁专业人员的从业要求提高,学校对道路桥梁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仍是依据教育部专业规范为参考指定的就业指导。这种与同种院校差别较小的指导大方向并不能使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有突出的就业能力。这种无特色的就业指导思想其实并没有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借鉴同类及不同层次院校的就业指导经验在过去是可取的,但在时刻要求改革创新的今天,学校仍墨守成规,不结合实际改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式。
2.学生个人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
学生填报道路桥梁专业时,对道路桥梁专业所要学习的内容及发展前景并没有明确把握。填报后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够严谨,在校期间对于学校开设的关于道路桥梁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并不重视。对于道路桥梁专业就业前景的了解只限于少量社会关注及学校家庭提供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道路桥梁专业知识的兴趣不浓,抱着“60分万岁”的心态度过职校生活。课堂参与程度不高,积极性缺失,创造能力较低,在学校仍然延续初中时期的学习方式及模式。这种被动接受教育的惯性会影响学生道路桥梁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度。如此一来,在学校中获得的浅显知识不能撑起毕业后快速进入职场的需求,造成社会劳动力结构性缺失。
二、就业能力进一步发展
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引导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学校应明确道路桥梁专业的教学任务,合理分配学校资源。
学校应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在课程安排上重视就业指导,还应加大就业能力培养重要性的宣讲力度;阶段性地调研教师及学生对于道路桥梁专业发展前景的掌握情况,确保教师获得最新的道路桥梁专业发展方向,更好地引导学生日常学习与阶段性目标设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学生个人应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严谨性,在校期间,重视自己的动手能力,抓住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进一步锻炼自己。
2.制定合理的培养就业能力目标
就业能力是较为宽泛的内容。提升就业能力应依据道路桥梁专业的实际情况,学校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具体内容为重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断学习进步,积极进取,在实践中与善于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完善优化学校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获得较强的道道路桥梁梁工程施工与管理职业技能,具备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团结合作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学校阶段性的检验教学成果及实践内容使学校培养目标具有持续性。学校培养人才需要符合市场需求,不能仅把握原来的理论知识及经验持续教学。
3.构建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授课形式弊端日趋显露,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课程体系应优化创新。学校课程体系的创新包括课程内容分类、构成、实施的学时数和学期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在哪种教学场所进行需要分类。专业知识性强的学习一般采取在学校教室进行多媒体教学,技能性要求强的学科特别是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最好在企业里实施,如果消耗过大可以设立专业实训室。教学模式上应充分体现产学合作,使学生的知识学习符合认识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注重工学交替,而不是将二者割裂开来,即将“工中有学”和“学中有工”融合在一起,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优化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可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要坚持校企合作原则,将企业的工作过程升华为学校教育过程。详细内容为,对企业工作内容对应的岗位进行调查和归纳,确定路况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再对此类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归纳出学生从业需要的技术和动手操作能力。将需要动手实践的知识分离出来,采取在企业内部进行学习,若在企业内实施较为烦琐,消耗人力、物力资源较大,可采取在专业实训室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总结
社会对道路桥梁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处于紧缺模式,企业对该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学生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和应变能力。对于道路桥梁专业就业能力提升的探讨建立在结合社会实际情况,优化学校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学校及教师作为学生进入该行业的领路人,要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赖妍.经管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改革创新若干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2016
[2]张绢,黄薇,闫爱民,李雪莲.地方农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探析——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新疆农机化,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