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尊礼
安徽省宿州工业学校,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起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设计弹性化的内容,制作动静结合、图文并茂、音画配合的课件,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将语文学习进行有效延伸,实现多维整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融图形、文本、视频、音乐等多种媒介于一体,为学生搭建起多元化的学习平台。阅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纸质阅读到网络阅读、手机阅读,阅读媒介趋势多样化。语文应当是有活力的课程,它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多种艺术种类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增加语文教学的广度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往往难以理解。而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搜集材料制作成图文并茂、音画结合的课件展示给学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文本、不同的学习方式引入教学,设计有助于问题解决,有助于引发学生阅读行为、多样化阅读策略的教学过程,以往的讲解式、分析式的文章教法自然会发生变化[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由于作品中提到的场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学生难理解,教师可以依据文章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观看电影《林冲之风雪山神庙》,并拓展阅读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将鲁达、杨志和林冲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林冲的性格。让学生进行对比赏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在典型环境下分析典型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同时也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建构起对小说叙述视角的认知。
对于理论性强的文章,教师需要借助逼真的画面引导想象力较弱的学生重塑审美意象。《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是一篇阐述艺术规律的文章,比较抽象,涉及的对象也比较复杂,一般学生学习时只能停留在理解的表面层次上。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搜集文中相关作品的图片,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宋朝画家李公麟的《免胄图》等,并将这些图片制作成课件,强化学生的视觉印象,帮助他们领会艺术中虚实相生的特征。
并通过观看川剧《刁窗》中虚拟的动作,《秋江》剧里陈妙常摇曳的舞姿,来理解“舞台上现实空间并非一定要用实物来布置,无景处也可成为妙境”的内蕴,从而明白舞台动作是可以通过艺术真实来表现生活真实。《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具有“语言美,情感美,画面美”的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搜集精美的月下荷塘图片和名家诵读音频,制作 “音图文”三位一体的短视频,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语言美,情感美,画面美”的特点,从视觉,听觉上将学生带入一个优美、宁静、空灵的境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审美水平,提高语文素养。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动静结合、图文并茂、音画配合可以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在有限的时空里,让学生感知更多信息,增加语文教学的广度。
二﹑整合资源,增加语文教学的深度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节奏,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材料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制订个人计划,进行深度学习。为了配合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课下教师可以按照专题梳理课本,提供书目参考和阅读指导,并综合运用声音、视频等形式,把相关内容整理上传到班级群。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将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相结合,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独立阅读和备课时,要从课文容器里提炼出要教的内容,还要进行教学的过程安排。如此看,语文教师用“教材教”更有必要性。[2]
在教学中可以将不同时期具有共同特点的人物进行比较研究。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将《窦娥冤》中的窦娥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的形象做对比研究,并让学生课下观看蒙曼老师的《中国古代妇女史专题》,以加深他们对中国古代女性生活环境的理解。在内容上提供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将文学阅读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从浅层阅读过渡到深度阅读,增加语文学习的深度,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现多维整合。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协作式的语文学习小组中,可以推进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在组织诗歌交流会,朗诵比赛等语文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等节目,学习节目的环节和流程,学习开场白、结束语及中间串词等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自主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沟通协作,整合资源,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语文素养,让语文教学向更深的维度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让课堂成为学习的高效平台,让课余时间得以有效利用。学生在多元的平台中学习,实现多维整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语文素养,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蔡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J].语文学习,2018(1):17-22
[2]王卫红,何捷.“用教材教”的四种教学主张[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6):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