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打造优质小学语文课堂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1月   作者:董海华
[导读] 在小学阶段需要关注民族文化自信建设,并针对小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注重思想启蒙,强化文化传承意识建设。

山东省滨州市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董海华 256600

摘要:在小学阶段需要关注民族文化自信建设,并针对小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注重思想启蒙,强化文化传承意识建设。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传统文化素材和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就语文课教学内容和活动体系进行合理开发,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助力学生高效掌握相关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下面,主要就传统文化在语文课上的具体应用和渗透路径进行合理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渗透
        前言:在新课标育人环境下,作为语文教师在组织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在具体的授课方法上进行革新。在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规划与内容整合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发掘相关联的传统文化素材,通过有效整合构建完善性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参与语文课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语文课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和学习。
        一、多渠道搜集优秀传统文化素材
        在语文授课期间,教师需要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加强思想重视[1]。并从多个方面和渠道出发,有效搜集相关的文化素材,从而实现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保障所构建的内容体系更加全面、系统,也能够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认知。首先,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经典的诗词文化素材等,教师需要进行有效整合,并带领学生深入参与到文化探索和学习当中。比如说,在针对《题西林壁》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则需要合理开发其中所包含的文化资源,例如作者的简介,以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等。同时,在组织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课程目标,有效搜集课外平台所具有的文化典故,让学生能够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进行文化探索和学习。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与氛围
        在开展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情景设置上进行有效规范[2]。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其在此基础上就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探索欲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的方式将与传统文化传说与典故等制作成直观的动画,并生动的呈现给学生,为其播放孔融让梨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从文化内涵的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同时,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利用多媒体合理的营造音乐氛围,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和节奏下进行朗读,鼓励学生就教材中的诗词文化进行诵读,让其能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对具体的诗词内涵以及在情感方面的诠释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呈现方式
        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需要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在具体的育人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有效革新,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有效理解相关文化内涵。在课上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合作赏析的方式对具体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鉴赏,让学生对教材中所包含的文化素材进行深入的体验。比如说,在针对《望天门山》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赏析的方式,对具体的诗词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歌谣创编和戏剧表演等多种活动参与,深入体会和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学生的认知基础。
        四、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
        在主张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可课外拓展活动有效开发,主张大语文教育活动全面开展和落实。让学生能够在课外拓展与延伸的过程中掌握丰富的文化储备,并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收获丰富的学习体验。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感兴趣的传统文化素材,自主参与到的阅读活动当中。在发散自身阅读思维的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素材,从而为自身的写作创作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同时,在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素材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模块整合,将听说读写之间建立起有效联系,构建综合性训练体系,让学生的文化学习潜能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建设。
        五、在实践活动中继承与创新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情感培育和素质教育目标,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进行创新。积极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分析和探索相关的传统文化内涵[3]。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全面提高学生在传统文化领域的综合学习和理解能力。比如说,可以设置一定的文化主题,组织学生就月亮、思乡主题的传统文化素材进行深入发掘,在自主阅读与合作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语文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特色化的教育活动.比如说,在端午节可以组织学生就与屈原有关的传说和典故进行资源搜集与整理,引导学生从爱国角度进行分析,并讨论古代与抒发爱国情怀有关的诗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赏析,让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在情感上获得共鸣。
        结论:依前所述,在开展语文课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发掘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功能价值,在进行课程教学期间需要对具体的教法进行创新,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参与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思想观和文化观。在组织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和发展,有针对性的搜集相关的文化素材,在具体的情境和氛围上进行优化调整,加强教法和活动形式的创新,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助力其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和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孟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品位经典,2020(09):51-52.
[2]薛娟娟.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08):86.
[3]徐帅.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2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