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辉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黄河西岸土地整治分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00
摘 要:居住区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要求内涵不断丰富的时代背景下,做好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是提升居住区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本文对在居住区景观类型及其价值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居住区景观优化设计的策略与方法,为提升居住区景观设计水平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为我国城市建设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157.3;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城市居住区项目的景观设计工作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通过景观项目的优化设计,减少项目建设中的钢材、水泥和水资源的消耗量[[]],减少由于居民群体密度过大带来的温室效应。
1 居住区景观类型及价值
1.1 宅旁绿地及其价值
宅旁绿地是居民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场景,通常情形下,这部分植物配置方案主要有“乔-灌-草”“乔-灌”和“灌-灌-草”等几种形式。在选择具体的植物种类时,通常是选择常绿乔木搭配常绿灌木。这种设计方案在夏季能够呈现良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在冬天会影响日照。同时还使得植物群落在整体上缺乏整体性和层次感。同时,在宅旁绿地设计中,还需要考虑植物生长年份增加带来的对底层居民采光带来的影响,以此才能够真正实现其绿化景观价值。
1.2 公共绿地及其价值
在居住区项目中,公共绿地是项目开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形式主要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等[1]。通常情形下,公共绿地的植物搭配形式以“乔-灌-草”形式为主,但是这种搭配方式在整体上会显得过于呆板,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人们的观景视线,使得空间在整体上缺乏活力。公共绿地不仅能够为居民群体提供必要的休息娱乐场所,还能够在特殊场景下提供防火抗灾的重要功能。但是在公共绿地的设计中,必然要考虑其景观特征与其他公共设施的契合,这通常是在景观设计中较容易忽略的方面。
1.3 道路绿地及其价值
道路绿地通常“乔-灌-草”和“乔-草”两种类型,乔木植物能够使得植物群落层次在整体上更加丰富,但是会对车辆行驶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会对旁边的建筑采光造成一定影响。在大多数居住区中,乔木过于茂密的生长,会对灌木和地被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使得道路两旁出现黄土裸露现象,失去道路绿地应有的观赏价值。
2 居住区景观设计常见问题分析
2.1 地形高差处理不当
虽然大多数城市居住区项目在地势上都是以平整型为主,但是由于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展和整体设计方案的多样化追求,使得新建居住区中出现了较多的高差地势设计,在这种情形下,如果选用传统的设计思维模式,将会使整体设计出现优化不当,景观设计与审美理念严重不符的现象[2]。例如在某些具有高差地势的居住区设计中,通常会对入口和临近地势较高的位置进行公共绿地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能够满足公共绿地设计比例的要求,设计出具有美观化的公共空间,但是对紧邻的居民进出造成一定影响,为出行方便,居民不得不就近开辟小路,从而使整体绿化效果变差。
2.2 空间组织形式单调
在新型建筑理念下,城市居住区已经超出原有的生活和休息等基本功能,在更多的社区场景的支撑下,使得居住区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作为居住区内整体场景的组成部分,景观绿化设计既要能够满足居民群体对环境美化的要求,又要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居民的休闲、娱乐的需求。这就需要在景观设计时,在整体上控制空间布局和层次性。做到在对应场景能够为居民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还要能够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性[3]。如果只是单纯的以绿树草地作为景观设计的重心,就会使整体设计过于单调,如果在加入花卉时,设计方案不够合理,则会在整体上显得较为杂乱,如何根据视线、环境和植物自身生长的特征来进行多层次合理布局,改变居住区空间组织形式单调的问题,是景观设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3 动静交通混杂
动静交通混杂是大多数居住区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在现代社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私家车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必备产品。越来越多的车辆对居住区内的停车设施和车行道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动静交通隔离不足的情形下,常会出现不应发生的交通事故,给居民正常生活带来负面影响。通过景观设计,能够有效的将车辆和行人进行线路隔离,但是在具体设计中,设计人员对这方面的重视不足,设计理念较为滞后,对居住区的动态发展预测不足,使得这方面建设和后期改造面临多方面的问题,无法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要求。
2.4 与公共服务设施设计要求存在偏差
将传统的居住区设计中,公共服务设施类型较为简单,仅有社区服务和简单的商业服务设施。但是在新型设计理念下,文化体育设施、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类型不断复杂化。这些设施能够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日常生活及休闲需要,但是对景观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同的公共设施周边,不仅要能够确保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辨识度和美观度,还要求所选用的植物种类与设施类型在文化内涵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避免由于文化背景偏差造成景观设计失衡。
2.5 绿地植物均质
在大多数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施工中,处于经济效益方面的考虑,通常都是选择一些价格较低、成活率较高的植物,甚至会出现绿化比例不足等情形。其次是由于规划方案不够合理,还会造成居民群体为出行和休憩方便,肆意破坏绿地植被的现象。再次是在居住区在整体上设计方案相对较为简单,道路绿地形式较为单一,多以带状形式分布,可以利用的绿地空间较为缺乏,无法满足居民日常休息、观赏等方面的需要。最后是在绿地的设计规划中,植物群落相关较为简单,基本上属于较为固定的模式,整体实用性较低,使得整体居住环境显得较为生硬和呆板。
3 景观优化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3.1 基于低碳理念优化
基于低碳理念对居住区景观设计进行优化,需要坚持集约化的布局形态,构建生态性的景观系统。从整体上来说,要就是要首先考虑从全面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影响,才能够为居民群体打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集约化布局形态是在现有规划设计层面上,对景观空间的优化重组,对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建筑、道路、绿地和各种设施等要素进行高效配置。但是在具体设计中,要对集约化有着科学的认识,集约化是在集中的基础上实现节约,并不是简单的将各种景观类型堆集在一起。生态性的景观系统,则是在生态设计理念指导下,通过合理布局,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空间和谐共生的状态,其优化设计要求是利用绿地生态系统的碳中和功能,构建居住区内完整的生态系统。
3.2 基于情境互融优化
情境互融优化是景观设计中需要追求的重要功能,提升情境互融设计水平,不仅能够充分满足居民群体的使用功能要求,更能够为居民生活营造恰当的景观氛围。要在景观设计中达到情境互融,必须要在尊重地域性原则的基础上,营造符合当地居民心理情感诉求的生活环境。在具体设计优化中,需要从个性体现和共性表达两个层面入手。个性体现的方式主要是能够营造出具有可识性的植被形式,也就是能够从多感官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植物,或者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植物,在施工过程中,应当注重多种元素材料的搭配使用,尽量降低人工痕迹。共性表达的实现,是要能够在景观设计中,适当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以此构建更加良好的生活情境。
3.3 复合优化策略
复合优化策略是综合考虑景观设施的影响因素,在全面坚持以人为本和高效利用原则的基础上,从点、线、面三个层面出发,构建出多元化、丰富性、混合型的居住空间内在肌理。点也就是具体景观类型的选择与确定,其不仅是景观优化设计的基础,还会对线和面的优化设计产生直接性的影响[4]。线的设计主要是指居住区内的道路设计,在传统的居住区项目设计中,多是采用人车混行的模式,但是在汽车拥有量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安全和品质要求更高的情形下,就必须要采用人车分流模式,合理对道路进行布局。同时,为方便居民出行,还应当选择合理的道路交叉组合方式,尽量减少对绿化景观的破坏。面的设计是景观整体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进行绿地空间设计时,应当构造多元化、多层次的空间形态,从而为居民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
3.4 功能型空间优化设计
功能型空间优化设计是从居住区内不同建筑景观主体的功能出发进行优化设计,其具体层面主要包括建筑空间的集约化、街道空间均衡化和广场空间综合化三个部分。建筑空间集约化是城市居民区项目整体设计的必然趋势,在城市土地资源愈加紧张的背景下,集约化的设计,能够将不同空间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传统的设计方案中景观设计整体利用水平较低,不仅使得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被占据,并且相互交往也越来越少。因此必须采用适当的建筑围合形式,对住宅楼的出入口进行优化设计,利用不同景观的规划利用,将不同空间的私密性和公共性充分体现出来,才能够将空间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在居住区内的街道设计方案中,要能够尽量采用曲线道路行驶,通过增加花台和景观小品等形式,将空间节点串联起来,从而达到道路优化设计的目的[5]。三是在广场空间设计中,既要能够给人以大空间的感受,又要能够满足小空间的其他要求,因此在具体设计中,可以选择围合、覆盖或者高差变化的形式,利用景观进行优化处理。
3.5 高差型地形优化设计
地形是土地视觉和功能特性影响最为直接的部分,由于居住区项目建设的位置不同,具体的景观地形可以分为平面式、台地式、斜坡式三种。平面式能够实现较好的空间利用率,但是在空间层次感上较难把握,因此可以综合考虑景观形体的特征,将各种景观进行合理的微地形处理。而对于台地式和斜坡式的高差地形,可以采用弱化高差、强化高差两种方式进行处理,进而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3.6 乡土型景观优化设计
乡土型景观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景观优化设计方法,其具体方法包括绿化植被、景观小品选用和乡土材料三个途径。绿化植被就是根据居住区整体设计的特色方案要求,选择对应的本土植物或者观赏性植物,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配置。景观小品的选用,则是在材质、颜色和形态的差异作用下,实现景观局部空间设计的差异化。乡土材料则是包括当地的砖石材料、木材等,可以应用于道路铺装或者景观小品的细化等,以此实现材料的合理应用,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4 总结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居民区景观设计水平不断提升,生态型居住区受到更多城市居民的欢迎。但是就整体上而言,这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水平依然处于发展阶段,在设计工作中还存在多种不足,深入研究并分析这些问题,在科学设计策略指导下,采用合理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姗姗,胡汪涵,包志毅.杭州主城区垂直绿化景观营造与优化策略[J].浙江农业科学,2020,61(01):76-81+85.
[2]张淼,孙久兰.居住区园林工程设计中的问题及优化[J].现代园艺,2019(22):115-116.
[3]陈雁翎,沈守云,廖秋林.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优化策略研究——以长沙市上海城小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0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