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桃换新符,于细微处见神韵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5期   作者:朱俊芳
[导读] 细节描写指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
        朱俊芳
        浙江省磐安县实验初级中学   322300
        【摘  要】细节描写指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优秀的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性格突出、形象丰满,情节生动起伏,主题深化,但学生写作现状却是缺乏细节描写。本文以“雨夜发烧”和“课间十分钟”为例,谈谈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下,怎样进行细节描写,使老话题焕发新意。
        【关键词】细节描写   雨夜发烧   课间十分钟   新意
一、细节描写的意义
        说起朱自清的《背影》很多人脑子里会浮现出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的爬月台的特写镜头;谈起鲁迅的《故乡》,我们眼前仿佛就看到了那个“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的可笑样子;中国吝啬鬼的形象,在《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手指不能瞑目,终于在赵氏挑掉灯盏里的一茎后“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些情节印象深刻呢?这就是生动的细节描写所产生的巨大的艺术魅力,令人诵读不忘。
二、病文呈现及应对策略
(一)雨夜发烧
        “雨夜发烧”是很多同学在写作表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的文章时常用的一个情节,因为经常写,慢慢地竟形成了固定的故事模式,在这样的大框架下,也就难写出新意。
【病文范例】
        “呀,怎么发烧了?”我躺在床上很难受,妈妈用手探了探我的额头。爸爸一把背起我冲出家门。外面大雨滂沱,但爸爸一点也不在意,一路上,我伏在爸爸的背上,不知是雨水还是汗水顺着爸爸的脸颊流下来。到了医院,医生给我检查、开药,不知什么时候,我睡着了。早上醒来,看到天花板一片白色,原来我还在医院里。妈妈伏在我的床前,一只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两鬓的白发这么刺眼。感觉到我的动静,妈妈马上醒来,问我:“想吃什么?我去买。”我摇摇头,表示不想吃,妈妈却固执地跑到外面,拿了很多袋早饭回来,问我:“想吃包子、饼、油条还是馄饨?”我感动极了,生病真好。
        以上这篇短文是常见“雨夜发烧”类作文的样式,乍一看很不错,仔细一读,很多情节都经不起推敲。发烧不用量温度就直接送医院吗?是不是非得背着上医院?在爸爸背上也能看见爸爸脸颊上的雨水或汗水吗?妈妈一定得趴在床边睡吗?妈妈的双鬓一定发白吗?妈妈不知道发烧的人吃什么吗?主题是要写生病真好还是要写爸爸妈妈的关爱?
        著名作家赵树理说:“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真实感,越真实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针对病文推敲后的这些疑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节描写,使老话题有新意。
1.父母发现孩子发烧时的焦急:
【优秀片段1】
        “呀?怎么这么烫?”迷迷糊糊中感觉妈妈冰凉的手抚上我的额头,好舒服。随之而来的翻柜子声、匆忙上下楼声、大力喊叫声都让我的头越来越痛,仿佛要炸开一样。“起来,起来!家里没有退烧药了,快点去医院,快!快!快!”妈妈的大嗓门让我硬撑着从床上坐起来。
        这一片段从妈妈的动作、语言方面进行细节描写,用排比、短句使这种焦急跃然纸上。
        2.父母送孩子去医院途中的细心呵护:
【优秀片段2】
        走出门,感到一阵寒意迎面扑来,我不禁瑟瑟发抖,妈妈赶紧把外套给我披上,爸爸一边打着手电,一边不停地张望。虽然我们站在屋檐下,仍有雨水溅到身上。爸爸把自己的伞递到妈妈手上:“把它挡到儿子前面。”语气仍与平常一样淡淡的,但关心的表情不容置疑,我的心热乎乎的。
        这一片段从小作者用了一个短暂性的时间动词“赶紧”,体现妈妈一直在关注着我;写到爸爸时,联系平时,把“淡淡的语气”和“不容置疑的关心表情”进行对比,很好地表现了爸爸的外冷内热。


(二)课间十分钟
        “课间十分钟”是比较富于生活气息的一个话题,但学生作文时却出现千篇一律现象:课间无非“解决生理问题、聊天、出去买点东西、赶点作业”这几件事,场面无非“嘈杂、安静”两个方面,写作手法无非“叙述、对话描写”等等。也许这样的写作符合作文真实这一特点,但是却少了使人物形象丰满之血肉,读起来给人骨瘦如柴之感。
【病文范例】
        铃声响了,一个个都坐不住了,低声叫着:“已经下课了。”等老师离开,就只有七八分钟的时间了。真的下课了,却不知道干什么,拿起手边的作业,跟前后左右的同学商量讨论着,再顺便讲几句闲话,开开玩笑。“同桌,这道题怎么做?”“你傻呀,这么简单都不会?”“你说什么?再说一遍!”“你傻呀……”胡闹完了,估计也快上课了。一静下来,居然盼着下节课的老师了。每次老师来得太早了,大家都长叹一声,低声埋怨着,整理好作业,不情愿地拿出课本,可一旦老师在上课前三分钟还没到,我们又开始念叨了:“奇怪了,今天老师怎么还没来?”“有眼保健操哇。”于是大家恍然大悟。
        匆匆忙忙的,下课的短短十分钟就过去了。
        这一习作片段很真实地反映了下课十分钟的情况,除了对话描写有具体到人,其他方面还有所欠缺:“坐不住”应该是个什么样的状态?“每次”这个时间的限制太宽泛;“我们”的人称指定不够明确,是不是指所有人呢?
        针对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再加以细节描写。
        1.具体到某几个人的动作、神态描写:
【优秀片段3】
        “丁零零……”铃声响了,但老师还在神采飞扬地继续讲解,某些同学已经按捺不住了:上课死气沉沉的小A突然像活过来一样,屁股马上从凳子上弹起来,看到老师还在,只好不甘心地坐回去;小B同学的目光还是紧紧地盯着老师,仿佛根本没听到下课铃声;本人,观察了一下两位同学后马上回过神来,虽然下课了,该听的还是不能落下。
        这一片段从下课瞬间的反应动笔写,抓住了不同同学的表现,而且难得地把自己也列入其中,让人仿佛置身课堂,对于小A的细节描写,运用了夸张、对比,“弹”这个动词特别出色;小B则用“紧紧地盯着”活化了一位上课认真听讲的同学形象;对“我”,心理描写发挥了作用。
        2.对环境气氛的细节描写:
【优秀片段4】
        几个同学在教室后面聊着天,控制不住的某人还手舞足蹈起来,我看得正乐,突然感觉不对劲:嘈杂的教室安静下来,旁边的H莫名其妙地拿了本作业本来问我,要知道平时他根本不问题目,后面手舞足蹈的某同学像被定格了一样,缓缓地把手脚归位,一本正经地走回自己的位置,我的背上似乎也有丝丝凉意……
        我缓缓转过身去,原来英语老师“驾到”,那一切的不对劲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要跳舞到公园去跳。”很平常的一句话,也没有以往的暗讽,但是谁都不敢多说一句,眉毛来回几个幅度,我们都乖乖地低下了头。
        在这一片段中,小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环境的不对劲,设置了悬念,让我们对下面的内容充满期待。英语老师虽然只说了平常的一句话:“要跳舞到公园去跳”,但是威严的形象在小作者的的顺带一笔:“乖乖地低下了头”后,光彩照人。
        细节描写是初中记叙文写作中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如何更好地运用细节描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去实践探究的一个问题。本文所提到的运用各种修辞、描写方法及写作手法等在实际作文中都得到了验证,相信有更多的细节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教学、去写作。
        参考文献:
        〔1〕于漪.惟妙惟肖,生动逼真——描写的艺术.教你学作文.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3
        〔2〕徐美容.细节描写的作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1)
        〔3〕刘宁.作文中细节描写的重要性.科教创新2011(9)
        作者简介:朱俊芳,女(1982.10-),汉,浙江磐安,一级教师,语文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