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兰
重庆市大足区西禅小学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新一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素养;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企业家的“经济头脑”、科学家的“数字地球”,现代人生活工作的“现代化”,种种迹象表明,一个数学化的时代已经展现在眼前,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的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那什么是数学素养?对于数学素养的解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用南开大学顾沛教授的话说:“数学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出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五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四种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
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新一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感”,就是对数的本质的理解和感觉。数的本质是“多与少”或者“大与小”,从而过渡到数的顺序。其实学生入学前就已经知道了不少数,但那只是他们凭生活经验认识的数,对数他们只是有一种非常“肤浅”的表层认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些成人看起来非常抽象的数,在孩子的脑子中逐渐丰富起来,富有“数的内涵”。
二、注重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要想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从活动中交流数学思维,从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我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全班孩子兴趣盎然地参与各个程序的活动。课一开始的“找朋友”活动,便吸引了全体孩子。我事先在讲台上放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教具。并要求每个孩子把自己带的各式各样的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圆柱和球等学具摆在它的“朋友”旁边。
经过这一活动环节,孩子们很快发现作为“朋友”的所有物品,它们的形状相同,也就是相同形状的物品才能成为朋友。虽然活动用去了一定的时间,但孩子们头脑中留下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清晰的表象。课上孩子们“动”了,思维“活”了,空间观念也逐步形成了。又比如说在学习 “方向与位置”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利用学生已有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的生活经验,先确定东方,再来认识其他三个方向。这样就把教学视野拓展到了生活空间,利用生活原型来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空间观念的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现实情境、而且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在教学“体积和容积”时,可以利用从粉笔盒抽出粉笔和放回粉笔的动态过程,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让“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
在这里,教学过程把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交流等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实现了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之间的转化,有效促进了活动的内化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三、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35减7怎么算?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拿出35根小棒(3捆各10根,再加上5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7根,想想该怎么拿?通过开放式情境,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7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3种不同的摆法:
(1)将3捆小棒全部打开为30根,与散开的5根合起来是35根,从35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下28根;
(2)从3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再与5根合起来为15根,从15根中拿走7根还剩8根,最后与2捆合起来是28根;
(3)从3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3根,与剩下的2捆加5根合起来是28根。
接下来,我再让孩子们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同学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项反馈信息。最后我将评议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具体算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去探究、分析、归纳、总结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参与许多数学活动,并在参与过程中形成多种多样的情感。良好的数学学习过程,会使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反之,将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需要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就小学阶段而言,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1)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
(2)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丰富的情感资源。
(3)在实践中培养数学情感。
(4)有效利用评价机制,培养良好数学情感。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应该从小学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日常工作做起。因为对这项工作的落实,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件大事。
参考文献:
[1] 陈文婷.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
[2] 徐国明.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中小学教师培训》
[3] 钱留娟. 探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都市家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