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怡萱
宁波市四眼碶小学 315000
【作品分析】
《安娜波尔卡》由小约翰·斯特劳斯于1852年为自己的母亲安娜而创作。全曲鲜明的波尔卡舞曲风格,复三部的曲式结构清晰明。作品A部,主题A1轻柔灵动、主题A2庄重有力,旋律对比间宛如一场盛大的波尔卡舞会拉开序幕;B部则通过不同乐器组的配合带来丰富的听觉享受。这是一部非常适合小学生开展体验活动的经典作品。
【设计理念】
一、以生活道具为媒介开展体验活动
音乐的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它的学习必须通过体验来获得。本教学设计根据《安娜波尔卡》作品A部的主题旋律特征,选择运动形态多样性的绳子开展体验活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绳子不同运动形态的探索,激发学生自主感知不同运动形态所对应的音乐能量,从而提高音乐感知力、表现力。
二、以自主体验为途径构建音乐经验
对于学龄初期(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足够的感知经验和内化水平,单靠静坐聆听的方式去欣赏学习往往是无效的。本教学设计通过道具、律动、图形谱的体验活动,“探索—交流—分析—巩固—拓展”的教学步骤,将教学中的“被动模仿”转变为“自主表达”,为学生创设了自主体验音乐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更好构建新的音乐经验。
三、以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相结合为手段提升赏析深度
小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有时无法深刻的理解音乐作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将音乐作品的文化线索和音乐线索相融合,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相结合。本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了波尔卡体裁发展历程,以及《安娜波尔卡》创作背景、特征等相关内容。在教学方式的把握上,追求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的无痕交融。
【教学目标】
一、通过绳子运动、身体动作、图形谱等体验方式感知音乐要素,理解不同主题的音乐表现力,积累音乐经验。
二、在老师引导、同伴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自主探索、寻找与音乐相吻合的体验方式,深入体验音乐美感 。
三、结合《安娜波尔卡》的赏析,感受波尔卡的文化背景,探索波尔卡体裁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相互交流的方式,找到与音乐相吻合的体验方式,从而进一步体验音乐美感。
【教学过程】
一、运用生活道具开展音乐体验
1、教师展示绳子,邀请学生探索绳子的不同“玩”法。
2、教师对学生的探索成果进行总结。
师:那么绳子不同的“玩”法,都需要我们发挥不同的运动能量。
①“旋转”——慢速、轻柔的能量
②“跳跃”——快速、富有弹性的能量
③“缠绕”——坚定有力的能量
3、聆听主题A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跟随音乐“玩”绳子。
4、教师对学生的尝试结果进行总结,主题A1轻柔灵动——“跳跃”+“旋转”。
5、对比聆听主题A2,学生自主探索跟随音乐“玩”绳子。
6、教师对学生的尝试结果进行总结,主题A2庄重有力——“缠绕”。
7、学生用绳子完整演绎A部,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选择绳子作为体验道具,从感官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绳子运动能量的启动转移至音乐能量的感知,充分发挥联觉作用。)
二、结合舞蹈律动提高音乐表现力
1、教师揭示波尔卡舞曲,结合图片介绍波尔卡舞蹈。

2、播放A部,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舞蹈的旋律,同时模仿教师的律动进行体验。
师:仔细聆听音乐,它会告诉你是女生先出场,还是男生先出场。
① 主题A1——女生舞蹈
② 主题A2——男生舞蹈
3、学生用舞蹈完整演绎主题A,教师强调通过肢体语言表现音乐。
师:同样,不同的旋律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并且肢体语言也要充分表现出音乐中的不同能量。
4、教师介绍波尔卡发展历程,揭示课题《安娜波尔卡》。
(设计意图:波尔卡舞蹈律动的体验环节,使之前构建的音乐经验得以延续,学生积累的音乐表现力得以提升。结合波尔卡体裁发展历史的介绍,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文化。)
三、通过线条图形感知音乐织体
1、聆听全曲发现B部,教师引导学生用线条图案记录音乐。
师:我们用了绳子、肢体感受了音乐,其实音乐还可以其他的方式记录下来,比如画图案、线条。
①“·●”(点状)——灵动跳跃的旋律,点状变大则力度加强
②“~~”(波浪线)——流动的旋律
③“ ⌒ ”(弧线)——连贯悠长的旋律
2、聆听主题B1,学生思考、尝试如何“画”音乐。
3、师生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师:主题B1的主旋律由流动和跳跃相结合。
4、再次聆听主题B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织体,用线条表示副旋律。
师:其实还有另外一条和他完全不一样的副旋律,藏在他在背后,你们能把听出来吗?
5、学生交流讨论,选择弧线来表示主题B1悠长连贯的副旋律,并进行模唱。
6、聆听主题B2,学生思考副旋律用哪种线条表现,并分辨演奏乐器。
7、教师小结。
师:第二部分的副旋律由双簧管平稳的长线变成了大提琴演奏出起伏的波浪线,配合主旋律,让音乐饱满、动听!

(设计意图:运用图形谱的体验方式,将音乐能量的感知视觉化,结合分辨、模唱,充分发掘学生的聆听能力,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织体美。)
四、迁移关联,深化音乐理解力
1、完整聆听全曲,师生讨论、分析曲式结构。
师:还记得《安娜波尔卡》我们用了哪些方式去体验吗?

我们用男女生对舞的方式体验了柔美和强有力的主题,又用画图形谱的方式体验了两条不同性格旋律交织在一起的主题。
请同学对手中的卡片进行排序,听到相应卡片代表的旋律就依次进行排列!其他同学,请带上绳子一起回忆!
生:曲式结构为A(A1 A2 A1)B(B1 B2)A(A1 A2 A1)的复三部曲式。
2、教师介绍作者、代表作,加深文化理解。
师:小约翰斯特劳斯这位伟大的奥地利音乐家,其实他的波尔卡作品还有很多很多!《闲聊波尔卡》、《雷鸣电闪波尔卡》、《拨弦波尔卡》等等,这些作品都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常客。
3、观看现场演奏视频,回忆作品全曲。
4、探索、总结波尔卡体裁作品的创作特点。

师:波尔卡在经历了乡村舞蹈、宫廷舞蹈的发展过程后,变成一种在音乐会上演奏的独立音乐体裁,也是音乐家们在创作时偏爱的音乐方式!而这些波尔卡作品,都有一些共同点,2/4的节拍、三部的曲式、欢快活泼的节奏感,以及让人忍不住翩翩起舞的音乐感。
5、教师小结。
师:音乐真的非常神奇,不仅可以用耳朵去聆听、用肢体去展现,还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道具去体验、用各式的线条图形去记录。希望同学们在日后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充分探索、感受、表现音乐中蕴藏着的不同能量。
(设计意图:在完整聆听中再次体验作品里不断变化的音乐能量,对于曲式结构的排序以及同体裁作品创作特征的探索,突出了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的相结合,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