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舞
湖南省宁乡市玉潭街道新山小学 410600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篇目多,容量大,选文杂。那么,如何提高小古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选择号教学方法,在古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熟读、悟读、化读的三读发来学习古文,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文教学 熟读 教学
随着传统文化与部编教材的深度融合,古诗文教学再一次掀起了热潮。王崧舟老师认为:古诗文教学不是一种守成与复古,而是为了解决我们自身的困惑与问题,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种种挑战和危机,我们更迫切需要古诗文教学,通过这种教学回到我们文化生命最本源的地方。面对古诗文教学这么大的一个范畴,今天我们只选其中一点来谈谈,那就是小古文。小古文具有篇幅短小、字义难懂、含义深刻的特点,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基于“熟读”——做足涵泳工夫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注重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读,这一环节,要突出一个“细”字,着眼一个“实”字,力求“读懂文义”。(徐惊尘《要重视文言文教学》)
1.读通文本
这里所说的“读”,是指教师导言后的范读或学生对课文逐字逐句的细读。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在这个环节要求循序渐进,“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多形式读”,这样层层递进,让学生会读。这也是课堂的第一环节。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扫除字词障碍。文言文中有一些字古今字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些字音甚至已经消失了。比如《伯牙绝弦》中出现的语气词“兮”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因此,在学生初读古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音,扫除阅读障碍,读通课文。
第二步,教师范读,读出节奏。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且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
第三步,多种形式的朗读并用,读熟。之前两步的朗读,学生对朗读古文的方法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可采用学生自读、指读、同桌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能够将古文读得古香古色,达到“形似”。
2.读懂文义
这里的“读”要求学生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文章的含义,把原先不理解的地方弄懂后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属于课堂的中间环节。
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首先就要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小古文篇幅短小,因此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本蕴涵的意义和思想感情。
3.读出韵味
学生在“读通”环节的朗读只是一种“形似”,是对教师的模仿。而此时,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再来读,就是一种“神似”了。本环节一般设置在课堂的结尾处。本环节的朗读,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教师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体味情感、感悟意境是主要目的。
二、贵在“悟读”,唤醒学生的本体智慧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引领学生理解小古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领悟读。
1.一悟重点词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句段时可以适当地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这一问就应是对学生有疑难的词或句子进行适当的点拨性提问,解决学生的困难。
2.二悟文本的整体感知,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中有几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文言文教学也应该重视这一点,因为小古文的故事性较强,叙述性较明显,句子的意思也难理解。所以在理解了每个句子的含义后,就要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思想、情感进行必要的概括、归纳。
三、成在“化读”,潜移默化受熏陶
小学选入的文言文大多是故事性较强的,教师要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力抓能反映文章主旨的关键字、词、句来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之后,学生方可理解古人之智慧、哲理、感受古人之优异品质,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伯牙绝弦》案例分析:
本篇文言文中主要是阐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情,与一般朋友的友情是有区别的,那如何讲解其中的道理呢,我们就可以抓住三个句子: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三个句子中也有关键的字词。
第一句中抓“善”字,“善”的意思是擅长,但在文章中仅仅是表达这个意思吗?肯定不是。“善”字是伯牙与子期之间心灵相通的见证。伯牙弹的琴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善鼓琴只是相对于子期善听而言的,换做其他人,伯牙就不会善鼓琴了,或者说,其他人弹的琴子期也领会不了当中的心意了。所以,两个“善”字写出了伯牙与子期的心领神会,是相呼应的。
第二句中“志在高山”对“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对“洋洋兮若江河”。句子的意思是伯牙心里想到了高山,子期就赞叹那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子期就赞叹那是奔腾不息的江河。解释到这还只是表面的释义,要分析到子期为什么赞叹那是巍峨的泰山,而不是普通的山,赞叹那是奔腾不息的江河,而不是一般的江河?那是因为子期已经走进伯牙的内心,对伯牙的了解已经到达了极致,伯牙内心想的,子期定能知道,其他人是明白不了,理解不了的。
第三句中要抓住“所”和“必”。“所”表示所有的、全部的,“必”表示一定、必定。也就是说伯牙所有想到的,子期必定会领会到所有。伯牙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次拨弦,子期都能领会他的意思,这包括伯牙所有的一切,表明两个人已经融为一体,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才是知音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