诌议培养中职生学习数学兴趣问题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1期   作者:万艳丽
[导读]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
        万艳丽
        青海省格尔木市职业技术学校  816099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数学的特点是抽象、严谨、应用广泛。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数学教学游戏设计,增加教学吸引力。
        众所周知,游戏是指带有娱乐性、趣味性的一系列活动,而数学游戏正是寓数学问题于游戏之中,使人们在做游戏的同时学到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数学游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用数学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产生兴趣、兴奋、忘我和愉快,这样能彻底改变部分学生“一见数学就头痛”的态度,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融入一份亲和力。
2.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思维情景。游戏的开展能改变部分教师照本宣科的习惯教学,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生机蓬勃。同时游戏教学还能迫使喜欢“猎奇”的学生去主动思考所面临的问题,不由自主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所以说,知识是丰富的,学生的求知欲是旺盛的,只要我们能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思考、观察和分析能力,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情绪高昂、精神集中,从游戏中学到所蕴涵的数学知识、原理和方法。
二、学案导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案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而是教师为指导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而编写的指导材料。我在近几年的学案导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数学基础不断,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上课睡觉、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几乎每个同学都能动手做题,作业完成质量越来越好。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和自信心不断增强,同时通过课堂上互相改题、课后及时交流和帮助,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学案导学不仅符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也为中职数学老师解决了“上课难”的问题。

在教学中,还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不断探索新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使其在中职数学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应用,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来看,中职数学教学模式已经迫切需要从传统的教学或单纯利用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变成为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进行学习引导,从而让数学教学更符合时代的要求,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视角下中职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数学教学得到优化,还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因此,作为中职数学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视角下的中职数学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与能力。
四、 情感性教学评价的设计,增长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评价要注重诊断和指导,突出导向、激励的功能。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数学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以激励性评价为本,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评价方式中,分数是唯一的指标,教师、家长、学生都只注重分数,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简单,无法正确判断学生的能力,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结果,忽视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中职院校应改进评价方式,改变以分数判断学生能力的观念,教师在重视教学结果的同时应注重教学过程,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在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各有所得,并明白成绩的高低与自身能力的高低并非成正比,帮助学生正确全面了解自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教师如果不注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让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其结果是学生对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一知半解,加大了学生解题的难度,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甚至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穿插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数学故事,比如历史上数学家在研究数学知识过程中的不屈不饶精神,以此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教师可利用较直观且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对数学结论进行解释,用图像语言或自然语言代替抽象的数学语言,将数学生活化、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教师可在课堂上适当讲述一些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趣事,或数学家在研究数学知识过程中发生的趣事,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在对数学充满兴趣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