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婷婷
太原工业学院 030008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有其特殊的理论特点和规律,采用“问题教学法”更能创新建构教材内容体系,通过结合学生专业兴趣等因素,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精选案例分析,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讲解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而促进大学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和时代使命。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问题式教学;内容设计;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目的是使大学生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同时,不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建构“原理课”教材内容体系,结合学生专业兴趣等,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原理课”采用问题式教学法之必要
原理课体系庞大,语言抽象,理论性强。受到课时有限、班级容量大、教学任务重等因素影响,教师通常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理论阐释,缺乏与学生有效互动。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以理工科专业为主,学生人文素养相对缺乏、思政理论基础较弱,加之个别教师照本宣科,使用高中政治课本的案例素材,导致原理课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难以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当代大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保持关注和好奇,又易被多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加强分析,因势利导,正面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诉求。
二、“原理课”问题式教学法之基本原则
(一)坚持承上启下,避免凭空抛出
“原理课”依据教材结构讲授易导致割裂整体,部分教师由于专业限制,无法适应教学整体性要求,使学生难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全貌。围绕重难点设置问题,注重问题间内在联系,有利于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设计问题上,坚持承上启下,串联起教材中知识点,以点带面,建立起理论框架。在问题设计上,要避免凭空抛出,坚持从社会生活或可靠历史事实、资料中选取问题,决不能想象或杜撰案例,要让学生做到真学真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地化作自身的行动指南。
(二)坚持有问必答,避免实问虚答
问题设计要坚持点、线、环、面结合,教师对问题进行回答、总结及延伸,形成问答上“闭环”,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能够把握矛盾、立足现实,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对于设计的问题,不仅要做到有问必答,而且要采取“一问一答”方式。对于可以作出明确回答的问题,要正面解答对学生的问题,努力为学生答疑解惑;对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要向学生做描述性解答。对于目前还没有定论的问题,要尽量全面地为学生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观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获,是问题导入法的关键核心,也是教育教学的宗旨。
(三)坚持实事求是,避免不切实际
“原理课”不能局限于解读文本和讲解理论,教学内容必须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首先,选取问题要符合教材要求。设计问题必须遵循教材统领的根本原则,设问无论多时髦、多新潮,如果与教材要求不符必须舍弃。教师要始终坚定“在马言马,在马爱马”,不能只为吸引学生眼球,设置庸俗、空洞、毫无意义的问题。其次,选取问题要符合现实生活,考虑学生专业兴趣等,在问题设置时应当充分考虑听课对象思政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要注意学生的学科专业。对有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可选取一些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案例。对文科专业的学生,可倾向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案例。
三、“原理课”问题式教学法之课堂实践
(一)在正式授课前,通过设问定位教学起始点
利用绪论中“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作为物质及其形态的切入口,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提供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具有提高主体思维和实践能力功能,提出“要改变世界,首先要搞清楚,我们生活现实世界、精神世界,能不能改变,有没有改变的可能性?”对这一问题回答,可引出两个知识点:世界观、哲学,并以此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通过这一工具,把万事万物归纳为两大类:物质和精神;人类生活在世界中,全部的活动可以归纳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授课过程中,通过设问定位教学分段点
列宁物质定义中“客观实在”指什么?这里可引出唯物主义发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很多实物是由微粒组成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采纳了这个观点。列宁对物质概念的表述可分两个层次,第一是客观实在,哲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总结世界的本源,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只从个性、局部出发,没有做到高度的抽象总结。第二是这种客观实在可以被我们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物质不依赖于精神和思维的,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二是回答了在课前提出的问题,我们生活世界有没有改变的可能?我们能不能了解认识世界的万事万物?物质的定义给出我们答案,物质的这种客观实在,是可以被人类意识反映的,这说明我们可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
(三)课程即将结束,通过回答设问并找到教学归宿点
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中原理和方法论,理论知识回归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疫情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精神和思维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传播,但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利用先进医疗技术手段,一定程度阻止了病情传播。研究人员在研发新冠疫苗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有几种疫苗已进入后期试验阶段。疾病对人类是有害的,却是客观存在的,现代医学已经能够准确分析病毒传染性、感染后病情进展、治疗复杂程度及病理等,说明我们可以正确的反映、认识并改造这种疾病。通过类似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
总之,思政课建设只有“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在紧密联系现实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尝试以问题引导思考,以思考改进教学,不失为当下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准确把握“原理课”基本特点和规律,充分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情况,创新设计好教学情境和案例问题,引导大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方能彰显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这一关键课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
[2]顾友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