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1期   作者:金冬旺
[导读] 学生们的思想天马行空,他们具备了许多成年人所没有的创造力、思想力,

        金冬旺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蛟潭二中,江西  景德镇   333416
        摘要:学生们的思想天马行空,他们具备了许多成年人所没有的创造力、思想力,他们对待历史事件的看法是具有新意的。对待历史事件的认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是基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知识深度、性格爱好产生的。学生们对历史知识越熟练,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越完善,才能对历史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核心素养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近几十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变革,特别是新课程变化中对历史教学的更新和完善,主张教师们着重提高学生们的历史核心素养,探寻更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从多个角度思考、讨论历史事件,以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知识结构、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完善。本文主要是从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来进行教学上的引导,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历史核心素养概述
        历史学科中的历史核心素养对于历史学习、评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们注重该品质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树立正确的品格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究其根本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对历史的认识和学习历史的过程状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核心素养放在历史知识方面得到提高升华,创新性的展开历史教育和课程活动。在培养核心素养之前,学生们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历史事件、历史内容,让学生提高对历史的兴趣,主动地去了解历史,提高学习速度。之后教师们就可以将课本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物、事件抽出进行重点讲解,辅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正确态度,进而在历史事件中找寻任务的优秀品格,鼓励学生去学习创造。初中生们的各方面发展还并不成熟,对知识的学习并不认真,教师们可以结合当前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对他们灌输历史的趣味性,引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们大多数年纪较小,会因为周围的环境分散注意力,这对学习是很不利的,因此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听课状态,在课堂的前20分钟内尽可能地将重点内容讲完。此外历史包含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记忆时间、人物,如果学生死记硬背时间一长就会觉得厌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重复,塑造真实的学习情境,辅助学生记忆。最后,历史教学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教师们根据时代特色进行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积极地学习状态,塑造历史核心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生根,需要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教师们如果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课本中的知识琐碎繁杂,但是学生可以根据目标定位到其中的关键点,在将知识脉络进行展开,就能形成对这一课的总体认识,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和记忆。此外,教学目标不单单是历史知识还与现代社会相连接,其中的内容包含了学习的环节流程,知识的结构脉络、塑造的任务品格、蕴含的精神情感,所以学生们可以在目标的指导下展开思考,探究知识的实用性,对原有的观念进行创新,提高学习的成就感。


        (二)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生根,需要渗透历史故事
        学习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教师们可以借助历史故事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借助多种教学资料、视频帮助学生们认识历史。举例来说,针对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学习就可以借助小说《三国演义》,还有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辅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们对课堂的注意力,为学生灌输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
        (三)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生根,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新课程标准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主张课堂教育以学生为主,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具体过程可以参考以下方法:在《南方经济的发展》这一课中,老师们布置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去了解南方经济的进步并借助多种方式搜集详细的资料,让学生们对南方经济发展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之后让学生从收集到的资料中解答老师们遗留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让每个小组的结论都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并进行无记名投票,找出其中最优秀的作品。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完善总结,同时为学生们展示中国的地图,找到南北方的分界线,为学生普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探究出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以上的环节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并且学生们也创造出自己的作品,获得了自豪感、成就感,在不断的探索中学生们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深度学习,构建历史观念
        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可以利用深度学习进行知识联结,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对比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地域的发展状况,也可以对比类似事件在不同时间造成的影响。教师利用深度学习建立知识联结,可以使学生从全局了解历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庞大历史观的建立。例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并将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对比,从经济、科技、军事等各方面了解其中的不同,分析爆发的原因和最后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经济、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使学生将中国近代史与两次世界大战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意义的理解。学生在联结同一时间或同一地域历史的过程中,能够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推动国家发展的因素、促进社会变革的因素等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大局观的形成。
        三、结语
        总而言之,历史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品格,历史核心素养影响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学生们在既定的条件下借助历史看待现实。教师们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结合历史教育的当前现状,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创设历史情景,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修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思想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筱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探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2):13-14.
        [2]李睿.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20(4):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