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措施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中的作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8卷第19期   作者:胡国华
[导读]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水利工程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胡国华
        石首市久合垸乡水利管理站 湖北 石首 434400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水利工程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农田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水利工程灌溉技术,分析如何进一步克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中节水措施的应用问题,以此发挥节水措施应有的作用和价值,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节水措施;农田水利工程;灌溉
        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命脉,而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将是我国农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水资源严重不足。该问题将不仅制约我国工业发展,也将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在农业方面节水措施的应用将大大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效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我国水资源用水紧张的现实问题。
1水利工程灌溉技术分析
        为发挥节水措施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作用,首先需要了解水利工程灌溉技术种类。一是,防渗漏技术。在过去较长农田灌溉时期内,土质渠道是水资源传输的主要渠道,但是这种水资源传输方式存在渗漏问题。为节约水资源,提高节水技术的应用效果,需研究渠道防渗技术。对此,要选择最合适的防渗材料,来减少水资源渗漏,提高运输水资源效率,进而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效果。二是,喷灌技术。该技术是利用喷洒方式完成灌溉,运行原理大致如下:在加大水压基础上,利用水泵、管道等设备实现将水运输到空中再落下以此达到水传输目的。该种喷灌方式会在空中形成小水珠,具有喷洒均匀,传播迅速快的优点。三是,滴灌技术。为发挥该技术的灌溉效果,需结合农作物需水情况,实现将水资源通过水压入管道中再运输到灌水器,从灌水器出来的水将渗漏到农作物根部。该技术的最大优势是使用水量较少,节水效果显著[1]。
2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中节水措施的应用问题分析
2.1未形成统一的节水标准
        由于山区的特性,节水对于其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但在节水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却因未形成统一的节水标准,导致难以达到最佳的节水效果。此外,未形成统一的节水标准还体现在未能结合作物特性采取针对性的节水措施,如需水量较大枇杷和芒果等作物,喷灌方式最佳,这不仅能节约劳动力,还能保证作物的需水要求;而需水量较小的核桃等作物,管灌方式最佳;而需经常灌溉的葡萄和蔬菜等作物,滴灌方式最佳,滴灌方式的应用不仅能节约人力,还能节约水源。对此,要结合作物的需水特性,采取最适合的节水标准及节水措施,这样才利于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进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2.2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资金投入不足
        如田块零星的山区灌溉,为发挥水利灌溉系统的效益,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现实情况是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资金投入不足,进而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灌溉维护资金不足,多年修建的灌溉工程老化失修,例如未建立节水措施专门的维护资金,使得节水措施设施出现不同程度的堵塞、老化或损毁,进而难以发挥其应用效益。此外,水利灌溉会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灌溉的效益及毁蚀节水工程,难以达到节水的目的和效果[2]。
3节水措施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作用分析
3.1提升农业灌溉水平,促进灌溉技术发展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将会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村经营规模、提升农业灌溉水平。因此相关部门应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统筹工作,结合制约农田节水发展的因素,以此针对性地提升农业灌溉水平,促进灌溉技术发展。

目前,在农业灌溉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一些部门结合当下的农业节水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节水措施,以最大限度发挥和提升节水措施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中的应用效果。
3.2节约水资源,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节约水资源可以说是节水措施应用到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为进一步提升节约水效率,需要相关部门恰当引进新灌溉技术和设备,这样将大大提升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效果。此外,有关部门应该结合不同的田地类型确定节水技术的灌溉面积,如一些中低产田,可以通过扩大对该类田地的节水灌溉面积,进而提高中低产田的农业产出及经济效益。目前,对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再生力度,水资源再次利用也将起到节水技术的目的,最终提升节水措施应用的可靠性。如一些山区多采用生活用水二次利用的节水思路,为做好生活用水二次利用,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以及节水人员技术投入,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节水技术的集成创新效果,并针对不同灌溉模式去探索更适合当地的灌溉管理模式。此外,当地部门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大力发展再生水农作物的种植,对此在要合理规划节水灌溉面积的基础上发展地域特色农业,如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最终有效体现节水措施的高产出、高效益的农田生产效果[3]。
3.3确定节水强度,提升灌溉合理性
        为提升农田灌溉合理性,需要工作人员注重确定节水强度。对此,要结合土地类型以及地处河流的位置,确定节水强度,如冲积平原或河流的中下游,要是采用向外引入灌溉水源的可能性较低,且难以实现有效的农田灌溉。主要是这样的土地类型地下水位高,对此井补渠的井灌方式较为合理,而面对一些缺水严重的山区则不可以发展喷灌方式,应选择滴灌高效节水措施,进而发挥农作物的效益,弥补因缺水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此外,为提升农业规划合理性,要求工作人员应当加大节水工程实践力度,例如对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应视情况形成制度,并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节水农业技术的实现是充分利用水资源来发展农业,对此应合理规划节水措施的推广,以此提升其在农田灌溉中的应用效率。
3.4改善生态环境
        节水技术在农业灌溉的应用不仅能促进农业增产增收,还能从侧面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合理的节水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大水漫灌带来的土地盐碱化问题,进而有效保证土壤肥力。高效节水灌溉不仅能提高粮食产量,又能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而节约下来的水量可以保障退耕还林还草的用水需求。此外,节水技术在农业灌溉的应用将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3.5优化节水灌溉系统,提高区域防洪能力
        目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解决缺水地区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活用水的有效措施,可见有必要发展高效节水。现如今,我国一些地区灌溉系统运行多年,灌溉系统出现系统崩垮、渗漏、破损、堵塞等问题,无形之中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而这样的灌溉系统将进一步加剧排水不畅的问题,进而不利于提高灌溉效益。而节水技术在农业灌溉的应用,优化节水灌溉系统,提高区域防洪能力,利于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活用水需要,保障农民的财产安全即生活质量;而节水技术在农业灌溉的应用将最大限度提高区域防洪能力,通过开展农田水利工程,改造节水措施提高节水效果,以此提升灌溉用水效率。节水改造也能疏通水路,防止灌区出现洪涝现象,利于提高排洪能力[4]。
4结语:综上所述,节水措施在进一步促进农田水利发展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对此,结合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中节水措施应用的问题,不断优化节水措施的应用,以有效提升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萍.节水措施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中的实践[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16):78-79.
[2]王同广.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探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15):111-112+114.
[3]罗秋芒.农田水利工程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类型及改进措施[J].乡村科技,2020(20):116-117.
[4]白丹.浅析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措施与应用[J].居业,2020(04):64+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