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曹水莲
[导读] 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学科育人的目标由原来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到“三维课程目标”再到“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了由“教书”到“育人”的升级。
        曹水莲
        湖南省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  421400    
        我们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改革发展新时代,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每次改革都是对教师的考验与挑战,老师们必须认真参加培训和学习,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精髓,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深入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不断升级
        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学科育人的目标由原来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到“三维课程目标”再到“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了由“教书”到“育人”的升级。新课程标准对化学学科的特征与价值也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它指出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科学,其特征是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化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知识、技能、能力与素养是什么关系呢?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承升级递进的。知识与技能是基础,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就能获得;能力是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学生通过掌握基础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具备相应的完成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就是学生在获得能力中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正确的价值观和优良的道德品格,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真正具备学习和工作能力,真正能为社会作多大贡献的关键。
        2.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
        所谓素养,是指一个人在完成一件工作或解决一个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品格。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科学习而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括五个层面:一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的限度、速率,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四是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五是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贡献,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在教学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1.教学设计素养化,细化层级目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化学教学设计素养化,首先先要高屋建瓴,即整体主题设计。先跳出来看,从整体把握,树立大主题、大项目、大任务、大观念的意识。然后具体细化,这就是课时教学设计。针对课时内容,抽丝剥茧,使知识结构化,细节具体化,学习情境化,教法多样化,实现素养的渗透。
        比如通过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氯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等无机物相互转化的学习,掌握物质性质、制备等相关知识,获得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技能,进而转化为发现问题进而思考问题解决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生产生活,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实践,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学设计中要结合社会热点,渗透前沿科技,教师适时点拔引导,使学生热爱生活,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2.课堂教学素养化,开展深度学习
        课堂教学目标分为六类,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为:识记、理解、应用、 分析、综合、评价。 浅层学习的认知水平停留在识记和理解两个层面上,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不求甚解,课后不久就忘记了所学知识。深层学习的认知水平则对应后面四个层面,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得知识和事实,在已学习的知识间进行联系,并能够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包括"宏微结合”“模型认知” “分类表征” “实验探究” "绿色应用”等等。要培养这些素养,教师显然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 行“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深度思维过程。例如,核心素养“绿色应用"的培养,显然是遇到与化学有关的工农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均要通过”分析、 综合、评价”等思维手 段考虑原料绿色化、催化剂绿色化、溶剂绿色化、产品绿色化等多个角度提出有害物质的使用 和产生等相关问题。
        又比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对“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分析”这个问题,可以设计如下任务:
        【学习任务1】分析NaCl溶液呈中性的原因
        【学习任务2】分析NH4Cl溶液呈酸性的原因
        【学习任务3】分析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
        【学习任务4】抽提分析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一般思路
        学习任务1、2、3的素养功能在于:通过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弱酸强碱盐溶液呈碱性的分析过程,发展学生基于“微粒”和“平衡关系”的视角进行“微观探析”的素养。学习任务4的素养功能在于:通过对前面3个学习任务的学习,引导学生建立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微观分析模型,发展学生“模型认知”的素养。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渐渐深入时,我们要努力学习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化学课堂教学,开展深度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升学生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