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黄文皇
[导读] 摘要:我国水产行业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迅速。
        徐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广东湛江  524100
        摘要:我国水产行业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迅速。有关中国的水产品养殖,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水产养殖环境中的污染问题。由于中国的水产养殖区域较为广泛,对于各个水产养殖的区域进行水质抽样调查是不太现实的,这就导致了中国的水产养殖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水产养殖与环境状况密不可分,要保证水产品有良好的质量,必须要对环境进行合理控制。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防控对策
        引言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我国各行业发展迅速,为我国基础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改善我国民生。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会严重影响水产品质量,进而威胁消费者健康。因此需积极做好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工作。
        1水产养殖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
        1.1外部污染源入侵
        在水产养殖中,外源性污染物质大都是植物性营养元素,这些物质中包含了大量油脂和碳水化合物,进入到水体后便会使水体营养化,开始吸收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产生物由于缺氧而死亡,死亡的生物如无法及时处理,将会对水体造成更大的污染,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1.2内部污染是重要因素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当中,水域中会含有大量的污染物,例如:水产菌种等,虽然水产菌种能够极大的提升水产品产量,但是如果水产菌种不合格,则会给水域造成严重的污染。与此同时,在水产品养殖中,常需要一些肥料和饲料,这是水产品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但是,部分养殖户由于过量使用肥料及饲料,则会导致水域环境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此外,水产品在生长的过程当中,会排出一系列的粪便等物质,如果清理工作不及时,则会严重污染水域环境。
        2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防控对策
        2.1创建、完善水产养殖管理机制
        应创建相应的水产养殖环境管理机制,按照水产养殖的具体状况,增强对水产养殖具体行为的规范。并且严格约束水产养殖的具体操作流程,合理划分正确的做法和错误的操作,积极运用正确的操作方法。
        2.2优化养殖技术
        养殖技术应用不当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如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强,过度投饵、药剂滥用等现象都加剧了水体污染。因此,为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应优化养殖技术,最大限度的控制污染的产生。对此,可结合实际需求控制饵料的投喂量。首先,加强对饵料营养结构的分析,科学配备,其中可适当调整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降低水体中的氮含量。其次,可采用多次少量,避免投喂过量造成饵料残余,最后,为保证产量,应结合养殖品种营养需求及生长周期,制定科学的投喂方案。在此基础上,需优化渔药使用方案,避免渔药过度使用破坏水体生物分布结构。
        2.3降低药肥污染
        当前,养殖业为提高产量,保持养殖正常生长,将大量实施肥料。因此,在大量的药物和肥料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将污染着水的质量及环境。为了减少肥料及药物的污染,可以引进海洋生态混养模式。海洋生态混合养殖可以有效解决水产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该生态模型也可用于淡水虾养殖。在淡水虾养殖中,水质需要控制。当水质太富时,会导致淡水虾缺氧。因此,我们可以选择沙底光池,对养殖池进行生态治理和改造,优化整合阳光、水质、土壤、空气、植物等要素,为鱼虾的生存和生长提供健康、营养、科学的环境;其次,我们可以建立鱼虾共同栖息地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食物链,喂食虾饲料,虾饲料和排泄物的残留,死虾和病虾将成为鱼的优质饲料,而虾苗基本上一个月内不喂食。通过建立生态混养体系,减少鱼类代谢对水污染的影响,减少化肥用量,减少水环境中的化肥污染。


        2.4发展循环水养殖
        现阶段,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源浪费问题。由于水产养殖会影响到水环境,因此要想降低污染程度,要做好对水的净化以及循环利用工作。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水产养殖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养殖户大多选择直接排放,不仅污染健康水源,同时也会污染土地资源。基于此,通过将废水进行沉积、过滤并进行消毒,即可继续应用户水产品养殖中,在节约用水的同时,有效解决了水污染等问题。
        2.5提高相关水产养殖人员的技术水平
        近几年以来,中国采取的水产养殖方式主要是投饵式养殖和无饵式养殖。这两种水产养殖方式对于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危害较大。但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步树立环保理念,国家对传统的水产养殖技术进行创新,开发新型的生物与植物净化技术。在经过试验后证明新开发的两种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水产养殖的质量与产量,大面积的减少水产养殖业对水体环境带来的污染,对中国的水域环境进行了合理化的保护。此外,合理化的利用生物与植物净化技术,能够帮助水产养殖户减少资金的投入,节约成本。中国的相关部门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生物与植物这两项净化技术进行合理的宣传,提高中国水产养殖的技术水平,减少生态环境的污染。目前,由于中国部分水产养殖人员法律意识尚未健全,对于养殖水体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了解还较少,对于水体环境所带来的污染未能正确认识。因此,中国的相关政府必须对从事水产养殖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上与素质上的培训。在学习相关技能的同时,进行法律法规等相关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增强水产养殖工作人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自觉的对水域环境进行保护。
        2.6合理运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净化和修复技术
        一是,原位净化与修复技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化学、物理和生物技术。化学与物理技术均是经过高新技术来提升水体中的氧气含量,生物技术大都是依托微生物与水产植物的功能促进水体的净化。目前,水产养殖者大多运用生物技术。二是,异位净化与修复技术,即人工湿地循环水处理技术。湿地具备氮化磷、氮气等相关元素的功能,同时投资成本低、便于操作。
        2.7合理规划养殖密度
        水体污染产生原因之一便是有机负荷过大,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承受范围,粗放型养殖模式增加了养殖品病害的风险,生物遗体、生物代谢物等含量过大,破坏了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而目前养殖户人员素质不一,其养殖过程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养殖密度与养殖面积不匹配等问题日益严重,从而对水体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因此,为保持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应当合理规划养殖密度。期间,需结合成活率、养殖品生长特性、水源、水质及管理水平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适当性的降低或增加养殖密度。
        2.8重视现代技术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现阶段,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各个产业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与发展,人力、物力资源得到了有效的节省,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因此要重视现代先进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实现对污染问题的有效治理,实现科学化、技术化治污。
        结语
        中国的水产养殖户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进行了不规范的水产养殖活动,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未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规模控制,对于水产养殖环境带来了污染。为了保护中国的水域环境不受污染,珍惜所拥有的淡水资源,需要中国水产养殖户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增加水产养殖人员的法律素质,提升保护环境意识,对水产养殖进行严格把控,减少水体的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海涛,王卓铎.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J].江西农业,2019(02):121.
        [2]阳坤.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8(18):241.
        [3]李桃秋.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农家参谋,2018(18):112.
        [4]陈付坤.试论水产养殖中水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控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9(10):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