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方法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朱玉娥
[导读] 机械专业的基础课不仅需要理论性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来积累经验,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朱玉娥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00

        摘要:机械专业的基础课不仅需要理论性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来积累经验,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强对机械加工和工装设计能力的培养。本文基于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方法
引言
        对我国当前的部分高职学校的机械制造类专业设置的基础课程情况来说,机械制造技术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对高职的学生和教师来说,需要真正掌握机械制造类专业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能做到充分有效地理解和学习。
一、高职机械专业教学特点
        (1)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其他专业教学相比,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具有的专业性比较强,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此时,就需要髙职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以此来有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2)机械类技能分类多如今,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且技能种类不断细化,以便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如今,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飞机航母等军工用品,都会涉及到机械类知识,此时就需要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师结合学生特点来进行专业的分类,以确保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3)确保实习过程的安全性,大部分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需要从事与机械生产、检修相关的工作,因此在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生命安全,加强对安全隐患问题的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系统性的安全防范措施,以此来确保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训教学内容
        机械制造类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在平时的实训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机械制造知识,同时,对于机械制造所需的软件能够熟练使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注意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除此之外,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车、铣、焊工等技能应当能够熟练掌握,同时对于机床的整体结构和操作流程有较为基本的了解,从而有效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另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总结,从而对于机械制造类专业知识有较为基本的了解,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有效改善当前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水平。
三、高职学校机械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从我国当前的高职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其虽然有一定的关键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促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也可以为自身的后期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自身的相关的专业水平。但是高职学校的工作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些设施不够完全,教学内容比较落后,以及一些教学模式和体制方面的问题。这些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对这门机械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理解。教师在进行机械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一些重点和难点,课程结束时无法有效进行知识和内容的梳理总结,这些也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生产性实训课程开设策略
        (一)建立健全合理的生产性实训课程体系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这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并不一致,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打破自身以往的以理论教育为重点的课程体系,首先需要对合作企业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查,进而掌握较为全面的行业岗位需求,并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教学特色重新规划课程体系。在规划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作为高职院校,应该突出自身的技术应用优势,以此作为自身的办学特点开设相关专业。在具体的课程设计环节,高职院校需要将课程理论教学、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教学进行合理连接,并且加大对模拟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等课程的重视,同时不断扩大实践性教学在整体教学课程安排中的比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训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并且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推动自身的课程改革。在开设相关课程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自身的办学特长所在,从而在开设实训课程的过程中,做到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岗位实训为提升,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理论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并且对实训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内部的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学生的实训课的教学内容大多为基础课程实训、软件应用实训、设计实训以及综合实训。在构建实训课程体系的具体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根据上述四部分实训模块的规划并结合自身的办学情况实现精确构建,确保学生掌握专业化的知识,同时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
        (二)微课在综合实训中的应用
        综合实训作为实训教学中操作性较强的实训之一,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于教学细节的把握,从而增强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综合实训的过程中只是进行一遍示范,之后学生就开始自己操作机床,这就使得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危险,而通过微课教学,学生可以自己揣摩其中的操作细节,之后教师再进行操作讲解时,有利于学生对于操作细节有着更深影响,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有利于当前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水平的改进。
        (三)创新思维训练进入专业课程,建设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共生课程
        课程体系要包含既有创新思维训练,又包含符合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目标的共生型教学项目。以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为例,可基于各类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项目、中小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服务项目和典型的综合创新型教学项目设计核心课程教学项目,引导学生设计并制作带有创意的机械产品,加快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提升学生综合工程创新能力。
        (四)完善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学业评价上以多元化主体评价为主,评价主体除教师以外,社会、企业甚至专业所在技术领域的行业“权威认证”均可作为评价的主体,如学生在“各级创新设计比赛、发明及实用专利申请、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创新作品设计”四大领域所取得的创新成果都可计入学业成果。为了确保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则需要以教育、社会与劳动保障部门为核心,学校、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且需要在已有实践性教材基础上,由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行业学者、专家来对实践性课程教材进行编写,并征求各界意见,在此基础上确保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我国当前的高职的相关机械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不断加强其基础课教学环节的质量,从而有效提高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高素质和高素养人才,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只有通过不断完善教育过程以及各方面的环节优化,才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玉霞,李艳钰,高清冉.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开设逆向工程课程的必要性分析及实践[J].南方农机,2019,50(17):159-161.
[2]赵利民,王波,任云晖.面向智能制造的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特征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7):243-244.
[3]单晓坤.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中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9(04):153-155.
[4]武小越.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冷加工类专业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9(04):17-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