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的分层式导学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李士端
[导读] “导学式”教学法逐渐成为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各自起点的不同、学习能力的不同、智力差异、学习态度和兴趣的差异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程度显著
        李士端
        山东省威海市第八中学
        摘要:“导学式”教学法逐渐成为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各自起点的不同、学习能力的不同、智力差异、学习态度和兴趣的差异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程度显著。客观对待学生的差异,讲这种差异融入到“导学式”教学法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导学式”教学法、分层式教学
        一、把握分层式导学的原则
        (一)目标引导的原则
        导学的过程突出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教”为“导”,要让学生在上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导学的过程并不是对学生学习放任不管,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风筝,那么教师在导学过程中应该扮演着风筝线的角色,既要学生能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又能顺势利导调整风筝的方向。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引导和强调作用,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和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总结规律获取知识,进而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二)尊重差异原则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做到因材施教,那么必须要做到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要实现分层教学,就不应该用统一目标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对部分信息技术水平高的学生提高教学难度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对部分起点低的学生降低教学要求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保护自尊心。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
        (三)面向全体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得到发展,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分层教学是为了给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决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分层是因材施教的手段,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才是最终目的。
        二、分层式导学模式的建构和实施
        (一)确定学生分层:有效利用导学案。
分层式导学中,学生的层次划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中,学生反映出的个体情况的变化,适当调整所在的层次,才能使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过程,达到学习的优化。教师如何才能准确及时的把握学生个体层次的变化呢?有效利用导学案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导学案”是指教师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可以作为学生预习和自学的指导目标。教师提前将导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并在上课之前批阅导学案,通过对导学案的批阅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认知情况,确定学生间的差异,实施分层,确定出“A”、“B”“C”三个层次的学生:A为对本节课知识掌握超前的学生,B为大多数中等层次的学生,C为极少数基础薄弱或对本节课内容掌握存在障碍的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确定再进行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二)备课分层:设置多元级的教学目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分层导学的实施对教师备课的要求也有所加高。在确定了学生的分层之后,教师要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分层次备课。确定出本节课的基础教学目标和每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并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准备相应的学习资源。

对于A层次学生除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之外,还可以再去完成一些额外的、难度大的任务,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对于B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教学目标,并鼓励向A层次发展;对于C层次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教学过程中任务设计的难度要符合各自层次的实际情况,既要让A层次的学生“吃得饱”,又要让B层次的学生“提得高”,还要让C层析的学生“吃得了”。
        另外,备课分层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生间存在着差异,同样教师之间也在着差异。信息技术课程涉及知识面非常广,就拿一些软件来讲,有的教师对动画制作比较擅长,有的教师对图像处理比较精通,那么在备课的过程中,多元级教学目标的设置更应该倾向于某些教师的意见。
        (三)分层导学的教学过程:组织有差异的教学活动。
        在分层导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一种平衡:那就是每位学生都有合适选择自己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实施分层导学的过程中仍然要有共性问题的产生,分层不是分家,分层是手段,是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教师对讲授部分内容要进行精选,通过问题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分层设置问题、分层解释疑问、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再结合学生的分层练习,努力实现教学的优化,既能充分体现分层式导学的差异性,又能兼顾全体。
        (四)分层导学的教学检测:布置多样化的综合练习。
        分层导学过程中既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那么教学检测应该着重于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所实现的个体的提高和发展。不应该简单地根据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A、B、C等若干的层次,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水平和课前确定的知识层次,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平台。上机操作和作业是在教学过程中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学习体验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学生都从不同的角度,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学习体验。因此也就决定了学生个性的学习体验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作为教师,在课堂导学过程中,对应学生的层次应布置相对应的练习和作业。教师要对作业或练习应进行分类,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成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题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题目;中档题为举一反三题;低档题为知识的直接应用和基础操作。三种层次的作业或练习对应着“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分类矫正,全面提高,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分层导学的教学评价:实施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如果像其他学科那样进行书面考试既不符合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又会因知识更新使得考试题目陷于陈旧失去考核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多元化评价,应该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对A层次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对B层次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C层次学生,应该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让提高快的学生升层,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对象,这是进行分层导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分层导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课堂的多元化评价手段,如:上机操作、上交作品、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在这些评价的反馈信息中,我们的学习就不再是简单的个体学习,而是在学习中也渗透着信息来源的多元化。
        总之,分层式导学教学的目的在于针对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提倡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它既尊重了学生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发展与提高,又面向了全体,整体提高了学生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实施分层式导学教学,将有效的解决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