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9期   作者:卯明娜
[导读] 历史学科是家国情怀的载体。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卯明娜
         昭通市昭阳区第三中学657000
         摘要:历史学科是家国情怀的载体。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历史教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一味传授基础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为了“没有感情的答题机器”,将成绩视为学习的全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国家输送积极向上的、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次啊。鉴于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种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

引言: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牢记历史,增强时代责任感,主动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职责。但需要注意的是,历史教学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尽可能的避免灌输性和程式化的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潜移默化,这样才能促进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有效培养。
一、根据教学内容引入歌曲
         比起生涩拗口、难以记忆的基础知识,学生更喜欢直白简短的歌曲。历史教材将一段岁月带到了学生面前,讲述了知名人物的精彩事例,阐述了知名人物的思想。人们常说,岁月如歌。既然历史由一段段岁月组成,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关歌曲,用这些歌曲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教学20世纪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一些见证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歌曲播放给学生听,如北伐战争期间的《国民革命歌》,抗日战争时期的《保卫黄河》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改革开放时期的《春天的故事》等。音乐可以刺激学生的听觉,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当时人们的情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例如,教学“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歌曲素材。在课堂伊始,教师可以播放歌曲《松花江》通过慷慨激昂的歌声,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悲愤呈现给学生,从而有效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不忘国耻,居安思危。
二、引入历史名人的经典句子
         名人们在自己的时代发光发热,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历史教材虽然包含很多内容,但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采用了简约、综合的记载形式。也就是说,教科书上历史人物的事迹只是最经典的,无法将这些人物形象完全“还原”。因此,这些人物形象都丧失了一定的色彩。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联系这些历史名人留下的经典句子,让学生触“境”生情,即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的教学情境,将家国情怀渗透到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去。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中黄花岗起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林觉民的《与妻书》呈现给学生:“意映卿卿如吾,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它被称为近百年来最感人的一封情书,将作者为国捐躯的情怀与对妻子的爱意结合在起,尽显儿女情长与家国情怀,既感人肺腑,又惊心动魄。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渗透了家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味地讲述基础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要想达到教学目标,渗透家国情怀,教师就要将感情与真理结合起来,达到知情合一。历史名人留下的经典句子为“情”,教材中呈现的基础知识为“知”。两者结合,可以轻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三、结合时代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历史教师还应当结合时代精神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要有意识的将历史教学与时代发展有机融合,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学生在古今对比中实现阿国主义情怀的发展,实现爱国主义精神与行为的积极改变。对此,历史教师在平时要重视社会热点话题以及历史纪念活动等教育素材的搜集,然后与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相衔接,将其整理和开发成为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素材,以便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实现与时代精神的接轨,提高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高效性。例如,历史教师在十一假期前后,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以“国庆”为主题的爱国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演讲比赛唱红歌、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活动,感受中国共产党在畏难时刻挺身而出并救国救民的伟大壮举、艰辛历程等,并与我国当今时代的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时代精神进行对比,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形成爱国、爱党、爱人们的家国情怀。
四、在乡土历史教育中渗透家国情怀
         初中生的生活经验较少,最熟悉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乡。相较于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往往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更感兴趣。教师完全可以在乡土教育中渗透家国情怀。这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代入情感。例如,在教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引入家乡的标志性建筑,再引出历史人物,由家乡引出国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位于海门的三厂镇为例教师可以将大生集团的钟楼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从而引出状元实业家张謇,通过张謇的事迹和参观张謇的故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带领学生走进张謇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怀,增强学生建设家乡的使命感。
结论:中学生是我国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所以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教育必不可少。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只有青少年的思想强大和情感坚定,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才能不断增强历史责任和爱国意识,能够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愿意和主动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樊平.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20(02):15-16.
[2]姚俊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J].教育观察,2019,8(42):135-136.
[3]戴建华,李霞,陈庚.关于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中的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103-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