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漪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 浙江杭州310019
摘要:认知偏差是人与人交往中常见的误区,我们总会以己度人,用自己偏好的方式与他人、与世界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龃龉与矛盾频发。如何看到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每个人的不同,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写检讨,认知偏差,共情
一、案例叙述
汪同学,个子不高,平常和班级同学没有过多交流,老实本分。陆同学,个子中等,平时爱打闹,班中玩的来的死党较多。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本应该井水不犯河水,各走各的路。可是在十一假期前的一个下午,两人却因为一些口角以致大打出手,闹到了我这里。
“每次他都挑衅我,说一些骂我的话”。汪同学一进办公室就开始诉苦,说话一字一顿,给人柔弱老实的印象。“我下午要拖地,需要从小阳台(小阳台和教室之间有一扇小门隔断)那里拿拖把,他(指陆同学)把门关了,堵在门口,还说脏话。”汪同学接着倾诉,语气坚定而急切,好像终于找到了能主持公道的人。
“你有这么做吗?”我问陆同学。
他沉默不语,一脸疑惑。
这个疑惑的表情也让我十分疑惑,从汪同学的叙述来看,陆同学的确有恶作剧,甚至“欺负”汪同学的行为,可为什么陆同学似乎并不觉得这是对汪同学的侵犯?
我接着问陆同学:“男孩子敢作敢当,如果你真的做了,那我们承认,我想汪同学也是明事理的人,只要事情说开了,他也会原谅你。”
“嗯。”他有些不情愿。
我接着追问:“那我们是不是要对汪同学有所表示?”
“对不起。”陆同学轻声说出三个字,低下了头。
我知道这样的“对不起”只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说出的无心之词。我想进一步追问矛盾的根源,汪同学却开口了:“我要让他写检讨,让他知道今天他做错了,保证以后不再犯。”
听到这个要求,我有点懵。检讨一般是老师要求学生反思问题,作出保证时才用到的“惩罚”措施,我追问汪同学:“为什么要让他写检讨,检讨写给谁呢?”
“我要一个证明,证明他欺负过我;我也要一个证明,证明他以后不会再欺负我。”汪同学语气坚决,“我要他写1500字!”
“做梦。”陆同学露出一脸疑惑又不爽的表情。
谈话进行到这,似乎陷入了僵局。
二、案例分析
我本想通过同学之间的情谊或者唤醒学生心底的宽容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是“写检讨”的要求打破了我的预期。我想,两个人背后肯定还有什么事,以致两人结下了“深仇大恨”。因此继续追问“写检讨”背后的原因显得至关重要。
此外,关于陆同学在收到汪同学“指控”时露出的疑惑表情,我想背后一定也有一些缘由。或许是陆同学没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打闹”给汪同学造成了困扰,在他的观念里,“打闹”或许是增进同学情谊的一种方法。
在“打闹”的问题上,他产生了认知偏差[ 陆雄文.管理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50.]。
此外,认知偏差的产生,还与陆同学缺乏共情能力密不可分。所谓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感状态的理解、并表现出与他人相似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反应。[ 丁凤琴,陆朝晖.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159–1174.]因为缺少共情,陆同学能够公然将汪同学锁在门外,而没有体会到汪同学的焦急与气愤。
三、过程与结果
我看着陆同学的眼睛,对他说:“我知道你心中有疑惑,或许你只是认为和汪同学玩,最后却被要求写检讨,你觉得无法理解是吗?”
“对,我就是想和他打闹一下,开开玩笑。我和我的几个好朋友都是这么闹过来的。”陆同学恢复了平常的声调,在今天的谈话中第一次为自己申辩。
“这不是开玩笑,他之前体育课上还踢我。”汪同学继续申诉。
“体育课的事我已经记不得了,我只知道昨天我就是想跟你玩玩,你却小题大做。”陆同学有些气愤。
眼看着谈话的气氛逐渐往冲突的方向发展。我及时介入,对陆同学说:“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可能在你看来是玩闹,在别人看来就是侵犯了。举个例子,王老师经常把你叫到办公室,你不是总觉得王老师针对你,而从没有觉得王老师是在关心你嘛。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因此,我们在与人交流时,要尽可能地与他人共情。所谓的“共情”,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感状态的理解、并表现出与他人相似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反应。你有想过汪同学昨天被你堵在门外的感受吗?”
陆同学低下了头。
“是的,我们要看到人与人的差异,并且要尊重这一差异,尊重不体现在如何对待与自己相同的人,而体现在如何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人。对于汪同学,我们要尊重他不喜欢这种打闹方式的自由,并且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不用自己认为好玩在他看来确实侵犯的方式和他‘打闹’。”
陆同学把头低得更深了。
“还有汪同学,你需要检讨的目的是留一个证明吧,证明陆同学之前采用过不恰当的方式让你产生了不开心,并希望他以后不再犯。那如果你相信老师的话,老师就是见证人,陆同学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相信他以后不会再侵犯你。过去的事我们既往不咎,而且要证明的话,老师把我们今天的谈话都录了音。比起检讨,录音能够更好的记录真相,你看这样子怎么样”。
汪同学听后,表示可以接受,不再追究。
四、反思与讨论
此次谈话教育从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入手,矫正了“施害”一方的内心认知,迎来了其对自身错误行为的反思,可以说,教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从认知偏差这一生活中常见的错误引申开去,我们会发现不仅是学生之间的交往存在认知偏差,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一定的龃龉。作为教师,我们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进行说教,以为他们能够体会自己的良苦用心。殊不知我们一直陷在自己的认知中,没有设身处地地与学生共情,探索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感受,从而采取新的交流形式。认知偏差是人性的弱点,需要我们努力克服。
此外,本次写检讨事件因为教师录音而得到了巧妙化解,这启示我们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应留有一定的过程性记录。但初中学生依旧执着于让犯错的同学写检讨,以表明他在思想意识上的改过自新,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以往用“写检讨”的方式教育孩子存在的弊端。人是在错误中成长的,让一个小孩写检讨,过早地进行自我剖析,有时显得过于残忍。对于犯错,我们的教育似乎还是缺少一定的宽容度,值得反思。
参考文献:
1.陆雄文.管理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2.丁凤琴,陆朝晖.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159–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