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9期   作者: 李健
[导读] 作为一种信息时代的产物,微课的出现解决了诸多教学问题

         李健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大王庄镇大槐树小学     271119
         摘要:作为一种信息时代的产物,微课的出现解决了诸多教学问题,充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引领教学进入到新层次。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呈现出偏好具象化内容的特点,为满足此种学习要求,教师可充分利用微课,展示与数学内容相关的视频,保证在教学方面做到契合学生发展的特点,达到技能掌握和能力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微课;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应用
         引言:微课通过几分钟的阐释,突出重点内容,提升课堂的有效性,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利用碎片化时间,将多方面的内容整合成具有直观意象的视频内容,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的选择利用文字阐释的办法,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是种制约,其难以通过现有知识水平和理论基础解决相应的问题,导致出现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将微课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
         一、微课的基本含义
         所谓微课是通过10-15分钟的讲解展示重点知识内容,学生观看相应的视频内容,可准确把握本节课程的重难点,针对自身的能力和理论水平确定在后续课程开展中需要着重注意的部分,实现自省和反思的效果。微课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其中将数学概念、解题办法等转换为实际图像和声音,区别于纸质文字,具有生动性的特点,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知识点内化的效果[1]。
         二、微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课前导入环节
         众所周知预习是保证听课效果的必要条件,而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仅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和完成预习报告的形式完成预习作业,不利于教师准确获取到学生的完成情况,而应用微课的模式,教师可将视频发布到相应的平台,学生在平台上查阅预习作业,在观看视频后,将预习报告上传到平台上,教师根据平台给出的分析结果,查看每个学生观看视频的时间、预习报告的准确率以及整个班级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真实反映出各自的学习效果,帮助教师解决学情统计的问题。在课前导入环节同样可应用微课导入的方式,将数学知识制作成视频,在课程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中,尤其是几何问题,利用直观的图像能够更好的反应内含的理论,展示数学理论的多样化特点[2]。
         例如,在讲解有关长方体的知识时,首先要求在平台上观看微课,其中主要内容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求导过程,提升学生对于立体图形的感知程度,从而形成测算立体图形的方法。结合学生的预习反馈的结果,发现学生对于体积的理解程度有待提升,指导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增加现实中应用长方体体积的内容,比如为学生提供几张卡纸,询问学生:“现在想要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成可承装沙子的容器,与其他同学研究可行的办法,确定用何种办法能够承装更多的沙子并可计算出相应的数据?”,学生在微课的指导下,与其他学生共同制作长方体,但苦于对三视图等方面能力的欠缺,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一段折长方体纸盒的视频,完善课堂导入环节,提升学生兴趣。


         (二)在课上讲解环节
         学生的注意力时间十分有限,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在课程后半段常表现出松懈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面对此种情况传统教学方式教师采用言语上激励学生和引起注意的方法但收效甚微,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因此教师可利用微课的形式,引起学生注意,提升教学效率。在学生出现倦怠的情况后,播放一段视频,可为本节课程的小结或者有关上一部分内容的习题训练,均能够起到吸引注意力的效果[3]。有些学生反应在讲解过程中,有些知识点在一开始并未完全理解,此时教师可将此部分整理成微课内容,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及时给出,达到对应的教学作用。
         例如,在讲解有关一个数乘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微课内容,其中重点阐释在分数与分数、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了解对应的计算规则后,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该部分的理论知识,为达到知识内化和应用的效果,教师可利用视频播放一段生活情境:小明是学校里使用工具的能手,其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能够切割米的木头,结合此信息提出问题:“利用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实际问题?”,刺激学生积极性的产生,并结合实际生活提出类似于:可切割木头的米数、可切割木头的米数等问题,并计算出、的结果,提升计算能力。
         (三)在互动研究环节
         为达到学生互动交流的效果,教师可开放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在观看微课内容后,结合教师给出的问题,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达到自主探究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有关圆的知识时,在重要知识点讲解完毕后,提出探究活动,出示某个圆形花坛的图片,展示在古时候人们测量花坛外边缘长度的视频,询问学生:“在此过程人们是通过何种方式测量出外边缘周长的?”,学生结合微课视频回答道:“通过线绳围成的长度,量出所用线绳的总长度从而求出相应的数值。”,教师总结道:“此种方式所采用的办法是将曲线转变成直线的形式。”,接着将圆形花坛抽象成一个圆形,引导学生观看滚动的视频,发现运动形成的轨迹长度与圆的“宽度”有关,进而引出直径和半径的内容。最后,设置小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在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教学办法,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利用直观的具象化信息刺激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刺激产生数形结合思想,提升对理论知识的感悟程度,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愿景。为保证微课应用的具体效能,教师要深度探究教材内容中可转变为具象化视频内容的部分,提升计算机操作水平,形成具有科学效应的视频内容。
         参考文献
         [1]袁锐环.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7.
         
         [2]徐月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3]金美花.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集美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