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18期   作者:李 博
[导读] 面对“文物保护向何处去”的课题,大多数工作者认为要加大保护力度,避免文化信息随着文物发掘出土后而消失。
        李 博
        渑池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三门峡市  472400
        摘要 面对“文物保护向何处去”的课题,大多数工作者认为要加大保护力度,避免文化信息随着文物发掘出土后而消失。可文物一旦发掘出来,由于周边大气环境和温度、湿度等条件发生剧烈变化,原有的平衡瞬间被打破,当这类变化超出文物本身的承受力后,就会引发文物不同程度的损坏,不利于保存、观赏和研究分析。因此,加大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力度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对策
1考古发掘现场进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各类文物都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若暴露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就会很快出现损坏迹象,给文物研究带来不便。人们都知道文物本身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存在老化、变质的可能,现实与预期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伴随着日益突出的文物保护现状,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进行考古发掘现场保护[1]。
        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具有科学性是因为它实际上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这一工作实际上并不能够过于盲目、自发,必须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性保护工作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在保护过程中有一些红线是不可触碰的,而科学性是贯穿于整个发掘现场的准则之一。文物在考古发掘现场较为脆弱,容易受到人为或者客观因素的破坏,一旦遭到破坏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为了避免文物遭到破坏就必须严格按照要求,避免发掘现场遭到人为破坏或其他因素干扰。
1.1文物包含较多的史料信息且不可再生
文物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现代人和先辈“互动交流”的载体,是国家的无价之宝。特别是对于拥有灿烂文明的中国来说,保护好文物有助于完善传统文化体系,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令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方便人民群众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面对今后复杂多变的人生[2]。同时,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其内容包括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的抢救保护,并在后续配合实验室进行修复保存。例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等都是无法再生的,一旦文物保护工作处理不到位,可能会造成文物出现损伤,不利于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实。
1.2出土文物具有独一性、特殊性
        出土的文物大多都具有独一性,且都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经过历史的长河,保存到现在非常不易。出土的文物是时代历史的见证,还具有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体现在其他方面,所出土的每一件文物像每个人一样都有着自身特点。文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它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灵魂与生命的最好证明,不能仅停留在书籍中。
1.3文物包含较强的考证校勘功用且很难复原
        在考古发掘现场对出土文物进行科学妥善的保护,就能够使出土文物批量化地被保存,方便日后进行专门性的修复和开展深入性的考古研究[3]。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各类文物,可以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化特征,并且能够和历史文献进行交互式校勘,考证版本,从而进一步证实古代文献的真实性。
1.4文物具有一定的实物价值且不能被替代
        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种种文物都具有唯一和难以替代的特征,如原始人头盖骨化石等,能够反映出几千年前原始人类的头型与骨骼特征,方便我们研究人类的演变历程,不可替代。对文物进行严密性保护,有助于日后对各类不可再生文物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应用[4]。
2考古发掘现场造成文物损坏的有关因素
2.1温度和湿度
        温度和湿度会对出土器物的完好性造成深刻的影响。大部分情况下,一旦温度和湿度发生剧烈变化,器物结构会出现某种程度的收缩或扩张现象,特别是一些漆器文物,会因此出现裂纹甚至直接被破坏。


2.2微生物
        器物表层因为微生物、霉菌等分布蔓延,会出现表面色泽的变化迹象,特别是一些木制文物,木制部分很容易和表层的微生物分泌物产生反应,进一步影响文物的完好状态和原本品质。
2.3光线
        光是影响出土文物的客观因素,尤其是紫外线,容易引发多种光化学反应,会进一步对文物造成很大的破坏。
3考古发掘现场进行文物保护的妥善策略
3.1遵循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要求
        先要确保在维持文物原状的基础上开展考古发掘活动。这是历史文物保护和考古专业活动的基础性规范守则,具体就是要求保持发掘文物原有的形状、结构、材料、颜色等,杜绝出现任何破坏或变化迹象。如此才能够更加细致地判断和确认文物的原本形态和当时的制作工艺,并结合时代背景特征进行相关研究。其次,加大对文物发掘现场的保护力度[5]。考古发掘现场不仅有文物,还有周边的一系列事物和环境等因素,所有这些都需要进行保护,这样才能够方便日后对现场进行再处理,加快对比取样进度,确保日后相关文物研究活动可以高效率开展。
3.2对发掘现场的文物进行更有力的保护
        先要控制好湿度。在考古发掘现场,须严格把控好文物出土过程中的含水量,避免由于周边温度和湿度等条件的急速变化令文物出现任何形式的损坏。现阶段我国通常会使用硅胶这类干燥剂来进行湿度条件控制。其次,进行密封处理。许多文物都是在地下埋藏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由于地下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与地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一旦文物出土后直接放置在大气环境之下,就会受到大气中的水分、湿度、阳光等因素直接侵蚀,从而出现严重的破坏状况。因此,在文物出土后,务必要及时进行妥善的密封处理,规避和大气、阳光等直接接触而出现氧化现象[6]。最后,加强避光保护。可见光当中包含紫外线,对于文物本身的色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文物出土之后,应该要进行合理的遮光保护,包括使用黑色塑料袋予以包装保护等。
4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的意义
        考古发掘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止,一些文献记录并不是很完善,需要在此工作的支撑下将研究体系完善化。考古发掘现场保护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人员应用考古学的知识。知识运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跳动的过程,在这一期间考古学知识得到巩固与提高。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复杂多样,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来解决,但是一些新问题会使得我们越发应接不暇,这时候就需要综合多方面进行具体思量,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实践与认识具有统一性。实践每推进一步,认识就会往前进一步,人员分析社会背景,确定文物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发挥的作用和意义,有利于考古学的发展和研究。文物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其与社会总体需求有关。一些文献中记录了人类文明资料,但是那种资料不具有鲜活性,说服力不大。观察考古发掘现场可以发现蛛丝马迹,能够进一步了解一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大量关于古代社会活动事迹被人们证实,考古学家可以根据此再结合文献史料进行事件考证。文物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是因为其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是物质文化的缩影。一些历史文物所展示的工艺是后期无法再现的,毫不夸张地说生产技术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文物充满着艺术气息,记载着我国艺术的发展。加强文物的研究能够从中捕捉到灵感,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学。
结语
        总而言之,文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为历史文化信息的一个存储库,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因此,我们必须要使用更加妥善的方法,力求在考古发掘现场自始至终地进行全方位保护管理,为我国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可靠的实物基础。
参考文献
[1]左威.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及应急保护对策[J].技术与市场,2020,27(07):173-174.
[2]张瑞亮.浅谈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J].文化产业,2020(15):97-98.
[3]王亚楠.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及应急保护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3):162-163.
[4]王海阑.考古发掘与博物馆保管中文物保护措施分析[J].收藏界,2019(05):52-53.
[5]王重阳.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6):164-165.
[6]李云陆.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J].中国文艺家,2018(12):2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