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梨花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岑江渡中学,425300
摘要:地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责任,人类文明想要进步需要仰赖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人类科技的快速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要也在不断的增加着,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对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导致地球环境产生了不可逆的破坏。人类若想更好的发展就需要维护地球环境,如何合理的开发资源成为了全世界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绿色环保、地理课堂、环境
近年来我们总能看到各式各样的新闻讲述着全球各地的环境问题,类似于某地雾霾天气可见度低、塑料袋上天、河流中成片的垃圾等等,这些无一不再说明着地球环境遭到恶化,提醒着人类我们生存的家园正在遭受着什么,目前而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全世界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提出将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理念。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辅相成,在初中阶段,地理作为最接近环境保护的学科,对环境教育有很大影响,教室可以在地理课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素质。
一、增强环境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自然环境作为人类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条件,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源越来越多,对自然环境的摄取越来越过分,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不断索取,最终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遭受不可逆的损毁。学生作为在成长中的孩童也需要对此有所了解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室通过地理课堂将全球的环境等信息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资源,比如水、矿、森林等自然资源,并了解我国人口的庞大,通过对比引起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知晓其中蕴含的问题,然后再对学生教育如何爱护环境,节约自然资源。比如,教师在讲《水资源》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先对我国的水资源分布进行简单的介绍,通过对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了解引发学生思考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代来的问题,通过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得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最后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想到的各项措施展开论述,教师可以在学生发表完看法以后进行补充。并将以上问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联,通过这样一堂课学生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水资源的可贵,树立节约意识,自觉爱护资源。
二、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践,践行环境保护
对学生爱护环境的教育工作除了课上的理论教育以外,还需要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实际练习,将爱护环境落实的实际当中。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涉及到相关环境问题时除了引发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问题以外,还需要引领学生将解决问题落实到自身,从自身做起,不要忽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铭记爱护环境从我做起,对待生活中的水电都要节约使用,对待花草树木要爱护有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养成习惯,对各种爱护环境的公益活动要积极参加,致力于环境保护工作。比如在生活中要抵制使用塑料袋,在当代生活中,人们为了便利导致塑料袋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塑料袋的降解困难,处理问题成为一项难题,我国作为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塑料垃圾众多,不仅影响城市面貌。
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现如今提倡使用菜篮和布袋子等可以进行重复使用的工具代替塑料袋,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除此以外还有提倡人们出行使用公交车和自行车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地理课的方式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进行环境保护工作。
三、认真钻研教材,从教材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初中地理的教材为教师传授环境保护理念提供了丰富的便利条件,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上的知识更加生动形象的向学生传递环境保护的意义,通过地理的展现有助于学生对一些美欧亲眼看见的事物有一个形象的想象。比如在将《森林资源》时,有些学生可能并没有见过森林,在印象中可能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森林有一个基础的认知,也可以让学生明白森林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明白树木对大自然的环境有防止水土流失等保护作用,通过对学生这一课的教育,使学生明白乱砍乱伐造成的影响,像是现如今发生的黄河泥沙过多、水土流失严重,全球气温升高,水平面升高等问题都是因为森林面积减少造成的,因此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维护环境,因为这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这就需要在平常中的小事中养成习惯,保护环境卫生,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学生还要做到不只是自己爱护环境,还需要帮助周围同学共同完成,一起树立良好的保护环境意识,积极参与各项环保宣传活动。
四、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的环境意识
学生想要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除了单纯的对课本内容理解以外,还需要将其运用是实际生活中,地理本身就是将地理面貌整合,在系统性的传授给学生的一项学科,所以学生想要更好的学习地理就脱离不了现实生活。比如在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门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像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可以通过对一次性筷子的分析加强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次性筷子的制作过程,告诉学生因为需要制作一次性筷子地球上有多少树木被砍伐,还可以以日本人对筷子的处理作为案例将给学生听,一次性筷子最早的发明是由日本兴起,但是在一次性筷子的回收中日本人做的也是很好,日本人将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收集起来,制作成为纸张实现重复利用,对树木的利用率达到了最大化,实现了可持续利用,通过这个案例激发学生如何节约资源,更好的给保护环境。
总结: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地球已经发出各种各样的警告,像是极地冰川融化等等,地球已经无法承受人类肆无忌惮的破坏,所以人类需要提高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做到全民爱护、共同保护自然环境,打造爱护环境就是爱护自己的理念。通过初中地理为学生灌溉知识,引导学生保护环境,通过实践结合理论知识的方式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使环境保护的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学生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认知,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懂得资源的珍贵,共同构建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
[1]陈秀美.试论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J].福建地理,2001,(2)
[2]郭红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0Z1)
[3]王永民.以地理课堂为主阵地 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