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差异性评价探讨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8期   作者:彭堰清
[导读] 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彭堰清
        北川羌族自治县都坝小学
        摘要: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升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然而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差异性评价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差异性评价的探讨
        (一)以自主学习为突破,多维度评价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突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根据兴趣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方法转化为能力,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将语文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摆脱“老师讲,学生听”的思想束缚,要求学生以周记的形式写作。写作时,不能单纯叙事,要通过查询资料、观察现象、适度实践等自主学习形式,将自己的写作通过自主学习收获的“东西转化为“文字”;再将自己的“文字”在班里分享交流,互相学习,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之后,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周记,征得学生同意,作为范文进行教学。教学中,要注意从多维度分析和评价优秀作品,让学生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去写作。如某学生的周记:“我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数学是这样,英语也是这样。所以,我便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这令我很是烦恼。眼看成绩一天不如一天,分数一次不如一次,慢慢地便一落千丈,就连作业也做得马马虎虎。我的性格开始变得孤僻起来,喜欢一个人做事,像一只刺猬,用坚硬的外壳保护住自己,想去逃避。”教师可以从写作手法、词语运用两个维度评价该生的写作。在写作手法上:阅读和写作文章时,应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这样的顺序组织材料,便于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该学生周记中描述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从“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是起因和开始,“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是经过,性格发生变化是结果。说明该生已经掌握了相关写作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周记里面。在词语运用上,该生能用“马马虎虎”“逃避”等词语描写自己对待学习的实际行动,说明该生在日常词语的积累和词语的运用上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表明该生自学能力已逐渐形成。
        (二)以尊重差异为基础,多主体评价
        学生的差异既表现在身心特点、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生活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也体现在发展意愿、发展优势、发展可能性等方面。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以尊重差异为基础,可采取民主决策方式,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尊重学生的民主决策权,与学生充分沟通和商议后,采取教师评价、家长反馈、学生评价的多主体评价,最后全班讨论。如在期末语文学科评选优秀时,由教师评价、家长反馈、学生评价;经公示以后,再自我评价;最后由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评选出语文学科的“进步之星”“写作之星”“阅读之星”等荣誉称号。


        (三)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多样化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重约束、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很少关注个体的发展,忽略学生的努力和潜能。多样化评价是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重视学生在现有基础上的提升,并且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增强学生在未来发展的综合能力。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差异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某学生在多次语文听写中的表现与其他学生相比并不是很好,和她自己过去相比却有一定的进步,教师给予她的评价标准是只要她在听写过程中每多写对一个字、词,就给她加一颗“星”,这样就给了她一个个小目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努力,不断挖掘其潜能。这里,教师给予学生的一颗“星”可以看作是“定量评价”,学生在听写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可以看作是“定性评价”。学生会因为自己能力的提升而更加认真努力,在长时间的进步后,学生积累的“星”,可以看作是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学生在期末时,会被评为“进步之星”,可以看作是“终结性评价”。实践证明,差异性评价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评价学生的“进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语文能力,而且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以激励引导为策略,发展性评价
        差异性评价坚持以激励为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强化学生优点,激励、唤醒、鼓舞每一个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评价时,可以针对学生的进步进行评价,通过其发展情况评价其努力程度。众所周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很多学生缺乏展示自己与他人交际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激励和引导。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朗读比赛,抓住他们在比赛中的闪光点或某些进步给予表扬。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增强他们敢于交际、勇于表现自我的自信心。对于那些想参与却又怕朗读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并指导他们充分准备。待他们朗读结束时,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为他们鼓掌,并与学生一起寻找他们在比赛中各自的优点并给予针对性的表扬与鼓励,以差异性的方式评价和认同他们的进步。这样的评价既能提升学生口语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借此机会,教师请他们分享自己是如何从“不敢参与”到“大声朗读”的过程,与同伴分享“努力的过程”,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自信。这不仅是评价他们的结果,而且是认同他们的努力过程,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努力扬长避短,发展最好的自己。
        结束语
        新课改以来,倡导实行差异性评价。差异性评价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主张从差异出发,为了差异的发展而实施有差异的评价。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尊重差异、自主学习、激励引导、促进发展等策略实施评价。
        参考文献
        [1]黄锭佳.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差异性评价探讨[J].知识文库,2019,第2期
        [2]刘宗英.关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差异性评价探讨[J].新课程(上),2018,第10期
        [3]周亚萍.简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差异性评价探讨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第5卷,第8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