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丽娟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朝阳学校 810028
摘要: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其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巨大作用,但是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不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或者在习作能力培养中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这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同时,在目前的小学语文习作能力的培养中,出现了许多影响习作教学质量的问题,面对这些现状,教师应该选择从问题出发,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写作习惯、加强素材积累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关键字: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教学策略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面对习作教学常常束手无策,这表现为其在习作教学中缺乏方式与手段,并且一直沿用与习作教学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不仅没能发挥习作教学应有的作用,还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对于习作教学缺乏理解,没有对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难以把握教学要领。为了提升习作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教师需要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之后寻找恰当的方法加以解决。
1、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单一,难以发挥作用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学思考以及对待习作教学的正确态度,造成了教学沉闷、死板的现象。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往往采用固定的模式,首先给学生布置题目,之后学生自主习作,最后教师进行批改。这个过程中缺少了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合作,以及教师引导的环节,并且整个过程难以调动起学生的习作积极性,甚至造成了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
(2)忽视写作习惯的养成
写作习惯对于学生习作能力形成的作用不言自明,然而现实却是小学习作教学普遍没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产生此问题的原因来自于多方面,首先,学生的课业压力过重,以及学生对写作的抵触使得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往往敷衍了事,甚至进行大规模的抄袭,在此情形下,学生自然不会对已经完成的作品进行检查与修改。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了对学生写作习惯的培养,教师作为教学行为的主动者没有尽到自身的责任,这更增加了培养学生写作习惯的难度。
2、小学习作教学提升策略
(1)改进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兴趣
以往单一的写作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主动性的激发,难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对此,教师需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如多媒体写作教学、情境写作教学等方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提升习作教学的质量。
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能够为学生营造写作氛围,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减低其写作难度,使学生能够敢于下笔,缓解其写作抵触情绪,改善其写作敷衍行为。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该课的讲授为学生布置写作题目。首先教师在授课时,先为学生播放关于双龙洞的视频,吸引学生兴趣,接着给学生设置问题“该课是按照什么顺序写作的?”“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让学生小组讨论,之后教师以问题为纲对文章进行讲解。最后教师给学生布置写作题目“记一次游览经历”,并仿照本文的记叙顺序、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加强指导,培养正确的写作习惯
正确的写作习惯是学生写作能力进步的重要推手,教师需要在学生习惯养成中扮演提醒者与监督者的角色。以教师的不断提醒与监督,使学生逐步形成习惯,提高写作能力。在这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以及写作真实性、原创性进行规范,帮助其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作品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写作问题。在围绕该题目写作时,学生出现的问题可能会是缺乏逻辑条理,写作顺序选择不恰当;在进行事物比喻中喻体选择不合适等问题。而教师需要借助学生的写作实例,为学生具体分析问题,指出错误,从而改正其不良的习作习惯。
(3)拓展阅读,积累素材
素材积累是写作教学中不可跳过的环节,学生写作中存在的抄袭现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缺乏写作素材。因此,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也是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其对于缓解学生写作畏惧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文章为学生进行扩展阅读,或是举办讲故事比赛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素材积累。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用该课主题,为学生开展有关抗日的讲故事比赛。学生不仅会在自己准备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素材,还会在比赛中从其它学生的故事中获得素材。这对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无疑有巨大的帮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转化为自身教学能力提升的养分,通过对问题的系统性分析,映照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后以积极的态度,主动的行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切实为学生写作能力提升负责,推动其写作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秀羽.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研究及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
[2] 张小燕.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亚太教育,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