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10/2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月13期   作者:齐洪华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加之,初中课程的逐步增多,学生学习压力的加重。
        齐洪华
        蒙阴县垛庄镇界牌中心学校 2762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加之,初中课程的逐步增多,学生学习压力的加重。学生不可能在课下完成相关历史知识的复习。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注重讲授相应的历史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复习空间和时间,从而真正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促进学生初中历史复习能力的提升,增强初中历史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复习;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复习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主导着历史的复习进程,并未注重从学生的角度着力,开展相应的初中历史授课,导致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动性低,整体的初中历史复习效果差。针对这种情况,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处理好授课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并适时地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更多的历史复习方法,提升他们的历史复习能力。
一、把握命题方向,增强历史复习针对性
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复习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把握历史课程的复习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复习内容进行分层,在历史复习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增强历史复习教学的针对性。为此,教师可以深入解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等等,从而掌握历史考试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更为有效性地进行相关历史课程的复习,真正增强历史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的初中历史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以下几点着力。
第一点,明确考试要求。在初中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各个历史复习内容的重要性以及考点方向,从而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考试策略,增强历史复习的针对性。
第二点,划分层次。初中历史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对历史内容进行划分。层次一,识记知识。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如下的词汇中,感知对历史学习的要求。即当新课标中出现“复述”“讲述”“了解”“列举”等词汇时,学生需要对此部分知识进行记忆。层次二,理解知识。当新课标中出现“认识”“阐明”“理解”“归纳”“说明”等词汇时,学生需要深层次的理解此部分内容,从而为解答中难度题型做准备。层次三,运用知识。当新课标中出现“讨论”“比较”“分析”“探讨”“评价”等词汇时,学生需要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提升个人的知识运用能力。
第三点,注重联系。在初中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各个学习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与此同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历史复习学习的指导性,让学生更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应历史的学习,增强历史复习的针对性。
二、构建知识联系,创设历史复习知识网
本文中的初中历史复习注重培养两个过程:第一过程,将书由厚读薄;第二过程,将书由薄到厚,并注重构建相应的初中历史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历史知识归纳和总结能力。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着力。
第一点,地毯式复习,开展由厚到薄的复习。在第一阶段的初中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地毯式的复习方式,并在此过程中,注重历史复习的全面性,侧重抓住历史的基础性知识,将历史知识进行由厚到薄的整理,即形成相应的历史知识脉络图,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整理能力。在上述历史知识的整理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点”、“线”、“面”结合的策略,让学生对整个历史知识进行整体归纳,促进学生历史知识整理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此对“点”、“线”、“面”进行简要介绍。

本文中的点是指具有典型性的历史事件;线是指将各个历史事件联系的线索,包括事情发生的前后原因;面是指整个历史知识内容。通过运用“点”、“线”、“面”的结合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学习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外连接、古今连接、纵横连接等等,从而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初中历史知识归纳和总结能力的提升。
以由点到线的复习教学举例,比如,初中历史教师在复习《南京条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后面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让学生更为清晰地了解我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近代历史屈辱线,促进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又如,在复习《林则徐·虎门销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理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在甲午战争的表现、义和团的抗击外国运动等等,从而让学生在复习相关内容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历史人物的气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条抗争线;再如,在复习与列强的抗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随后的新文化运动进行整理,让学生将其郑立臣一条近代中华民族救国救民的救亡线。通过对上述三条线的整理,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更为全面的角度,看待此部分历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知识网,促进学生知识归纳和整理能力的提升。
第二点,注重各个历史事件联系的纵横性。
本文中的横是指在同一时期在政治、文化以及经济方面具有联系的部分。比如,在讲授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思想方面,分析日本民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异同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一一对比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两次改革的认知;又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对比,比如,对比法国资产阶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等等,让学生的初中历史学习更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
本文中纵是指前后事件的联系性,即前一事件与后一事件互为因果。
例如,在复习美国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对相关的初中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并在此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分析前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复习美国的发展史,比如,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罗斯福新政——第二次大战中的美国——战后经济的发展与冷战——美国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通过对美国历史一系列的整理,学生可以更为系统地掌握此部分内容。
三、注重练习引导,提升学生历史解题能力
初中历史练习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能力,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促进学生历史解题能力的提升。在具体的历史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方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更为高效地掌握历史解题思路,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点,增强解题的规范性。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应注重书写的规范性,并注重各个历史知识答案的条理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历史答题习惯。
第二点,注重解题的针对性。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历史答题情况进行总结,并将历史问题进行总结,比如,分成知识性的历史解题问题、混淆性的历史知识问题、经典型的历史问题等等,从而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析,促进学生历史解题能力的增强。
比如,在讲授“材料性”的解答题时,初中历史教师常常将历史材料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对整体材料进行解读。第二类,根据历史材料,结合历史知识,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读。第三类,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第四类,提炼材料内容,联系生活和社会,提出个人的观点。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复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记忆规律,又要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学习规律,促进他们历史学习能力的增强,获得良好的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国强.初中历史复习的教学核心:关系要素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7(06)
[2]杨述廷.浅谈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