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君
天津市塘沽育才学校300000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育能够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信息计划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策略,以供教育研究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小学语文;实践策略
随着信息化教育发展,教学模式不断多样化,内容逐渐丰富。因此,值得我们去重视。而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当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便利性优化教学,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信息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一)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息息相关,至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体现教学的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能够将教学内容以视频、图片、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而这些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丰富了教学内容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都是由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对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只能够通过教师的描述去感受文章的情感、意境,而无法直观的感受课文情境。而采用信息化技术,教师在教学开始前,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便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文章内容,从而充分感受语文课文中的情感与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语文知识,并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当中。
二、信息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主要以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为例进行应用策略阐述。
(一)以信息化优化教学方式
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为例,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作为学生进行阅读、写作的基础知识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教学效率值得我们去重视。而传统语文识字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内容平淡无奇,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识字教学,比如在进行小学二年级上册识字《场景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音乐,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引导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唱出这一节内容,加深学生的影响,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再将这个音乐上传至班级交流群中,让家长下载并在家以这个音乐歌曲让学生对学习知识进行巩固。同时亦可在上新课前,让学生在家中以相同方式熟悉新课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二)以微课强化学习,并查漏补缺
微课是现代信息化教育发展下产生的一种优秀教学方式,其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缺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受限于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同时微课教学视频使学生能够反复进行统一内容学习,避免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一次讲解中无法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来巩固课文知识内容。
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材第一课《故事二首》教学时,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意识都相对较弱,仅依靠短时间的课堂教学无法使学生记住并理解课文内容。虽然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回家后对古诗进行背诵,但部分学生在走出课堂后便会失去了学习主动性。而通过微课教学视频,学生在回家之后可以跟随视频进行背诵,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得到加强,同时加深了学生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以加强课外联系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中展开的,脱离课堂后,教师与学生缺少交流,这非常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虽然教师会定期进行家访,但家访效率低下,同时会消耗教师的时间与精力。
而在当前时期,教师完全可利用现有的社交软件,比如微信、QQ等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比如,教师可通过微信开始班级情况播报,让学生轮流安排值日,在QQ群或微信群内报道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课堂表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技术发展,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多元化教学方式与丰富教学内容。因此值得我们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促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卢巧曲.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的思考[C].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七).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259-260.
[2]连小红.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