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0/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孙鹏
[导读] 本文主要立足于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情况,对我国土地整理工程的发展背景、建设目的、工程意义以及特点表现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整理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目的在于阐明土地整理工程建设过程可能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孙鹏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     陕西西安     710075

        摘要:本文主要立足于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情况,对我国土地整理工程的发展背景、建设目的、工程意义以及特点表现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整理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目的在于阐明土地整理工程建设过程可能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本文主要结合不良影响的具体表现,提出针对性的建设措施以及防范建议,以期可以为我国土地整理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关键词:土地整理工程;区域生态环境;影响

前言:所谓的土地整理主要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结合周边环境情况,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重新规划与组织管理,以确保区域内的资源可以实现合理调配与安全应用的目标。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土地整理过程中往往会对区域内的水文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引发生态环境失衡问题。为防止土地整理工作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建议工程规划与施工人员,应该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土地开发与整治过程。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同时还可以满足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要求。
1 土地整理工程的概述分析
1.1 发展背景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建设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保护耕地安全俨然发展成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期间,在占用耕地搞建设问题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如果不加大对耕地安全的保护力度,不仅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造成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局面。近些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对耕地安全的保护力度,政府相关部门主张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科学合理地开展土地整理工程建设工作[1]。
        结合以往的建设经验来看,土地整理工程主要围绕土地平整、道路整改、农田水利以及防护林等工程建设进行有序开展。其中,在开展土地整理工程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员应该严格按照人地协调理论以及可持续利用理论原则,加强对农田工程技术以及农业治理技术等关键内容的贯彻与落实效果。结合当前建设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在土地整理工程的运行机制方面尚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在部分农田工程技术以及治理技术方面仍旧存在改进空间。
1.2 建设目的
        目前,国家政府相关部门针对土地整理工程的建设问题进行了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其中,明确要求现阶段的土地整理工作应该按照以下目标建设原则进行有序开展与落实。
        一是增加城乡建设用地、扩大农用耕地面积,确保土地资源配置合理;二是适当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协调发展目标;三是稳定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按照可持续战略部署规划要求,有效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2]。
1.3 工程意义
        合理开展土地整理工程的本质目的在于,通过对项目区域土地整理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基本上可以掌握项目区域植被、土壤以及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动态发展情况。根据发展反馈情况,明确当前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期间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或者造成的不良影响。最重要的是,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期间,通过将现有土地整理以论与实践进行融合发展,基本上可以规避项目施工期间对环境要素造成的危害影响。如此一来,土地利用结构将会不断趋向于合理化与及集约化方向发展,利于满足社会资源高效利用需求。


1.4 土地整理特点
        土地整理工程属于一项集成系统性与复杂性于一体的工程类型,整理期间需要土地部门、林业部门、环保部门等多部门之间进行驱动联系与协调配合,以确保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效果得以达到预期。结合实践建设经验来看,土地整理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掌握与分析:
        一是空间尺度性。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的产生与演变,均发生于特定时间尺度范围当中。因此可以说土地整理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空间尺度性特点;二是影响过程动态性。不同时期土地整理内容存在一定差异,再加上项目参考依据存在不同。因此,在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期间,应该综合考虑并衡量多项因素,可适当借鉴成功案例经验,对土地整理内容进行健全与优化;三是影响因子地域性。各地区区域具备跨度大的特点,在整理建设期间,应该立足于当地区域自然资源条件,提出针对性建设方案;四是整理目标多元性。土地整理工作比较注重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高效利用生态资源条件,确保土地资源得以实现集约利用目标[3]。
2 土地整理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期间,规划设计人员通常会将空闲的土地资源转变为耕地资源。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土地变动面积较大。即便是经过整理建设之后,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是地面植被覆盖率却明显降低。举例而言,多样化植被往往会被单一的农作物取代,容易增加病虫害发生概率。严重时,甚至会对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影响。
        与此同时,在土地整理施工建设过程当中,部分施工人员在施工操作过程中并未严格按照土地整理规范要求进行合理施工。导致地表与土壤结构会受到扰动问题的干扰影响,对生物原本稳定生存环境带来破坏影响。最重要的是,土地整理工程建设之后,缺乏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4]。
3 土地整理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优化措施研究
        关于土地整理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建议工程参与人员应该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以及需求予以高度重视。在正式开展土地整理工程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多样性生物保护工作的注重程度。参与人员应该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理念,各位动植物生存预留足够的空间条件,并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求,全方位提高耕地质量。与此同时,参与人员应该稳定提高土地整理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正式工作期间,应该针对土地整理期间可能产生的影响问题进行预先评价与分析,并根据分析反馈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确保土地整理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得以全方位加强。
        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土地整理工程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农田防护与生态防护结合问题的重视程度。最好可以与区域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发展,落实好土地整理措施内容。如可以在河沟或者道路两旁种植花草,防止出现水土流失问题。除此之外,土地整理工程建设工作落实之后,相关负责人员应该立足于土地整理目标要求,做好土地整理项目的后续养护管理工作。举例而言,工作人员应该结合区域特征条件,科学确定施肥量以及合理使用农药,确保农作物生长质量得以深化加强。必要时,可以利用先进的生物防治方法加强对病虫害问题的处理,尽可能地确保区域生态环境安全[5]。
结论:总而言之,土地整理建设期间很容易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影响而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问题。针对于此,建议参与土地整理建设工作的相关人员应该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从多个方面针对土地整理工作内容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以确保土地整理建设足以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相信在全体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我国土地整理工作势必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李正,白中科,鞠正山,王国茹.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农业工程学报,2019,27(S1):340-345.
[2]杨尽,张晓超. 丘陵地区土地整理工程的环境影响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8(22):9693-9695+9738.
[3]郭义强,郧文聚,黄妮,刘琳. 土地整理工程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J]. 土壤通报,2016,47(01):36-41.
[4]代光银. 土地开发整理对区域土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9.
[5]来彦明. 如何构建生态化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J]. 中国农业信息,2017(15):2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