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
青田县北山镇学校
【摘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在应用上采取边学边用的策略,搞好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
【关键词】学习兴趣 自主实践 创新 直观
在我县中小学中,现在所有学校已经建成的校园网络、标准化电脑教室,计算机课堂教学也已进入正规,而且大部分小学已经开设有信息技术课,并开设有计算机课外活动兴趣小组。那么,怎样搞好小学的计算机教学已成为计算机教师们一个必须去面对的问题。《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1、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知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2、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等良好习惯。所以我认为其落脚点是重视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基础学力的培养。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 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都很喜欢上信息技术课,那么教师要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去学。因此,选取好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在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给农村低年级学生上计算机课时,发觉学生基础不够,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接触过电脑,看到电脑既新鲜,又不敢动手!不但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比如教学《玩转鼠标》一课时,我让学生大胆的去玩鼠标,学生边看书看自己操作鼠标,慢慢摸索出了单击、双击、指向等鼠标操作。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注重自主实践,不断创新,品尝学习的乐趣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实践操作更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它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计算机教师还应结合计算机的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在应用上采取边学边用的策略,搞好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3]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4] 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