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姣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213161
摘要:提升小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要求,是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从多角度入手对学生图像识读能力进行培养,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图像识读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出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文化理解、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其中图像识读能力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基础。本文着重从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图像识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借鉴先进教学成果,根据自身在教学实践总结的教学经验,提出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重要性
(一)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理念
作为人类交往交流信息的工具之一,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1]把人类带入“读图”时代。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学生们只有具备一定的图像甄别能力才能从丰富的图像信息中搜集有用的信息,提升获得知识的效率,不断满足自身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
(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图像识读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对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轮廓、构图、空间、造型等各方面进行观看和分析,在解读过程中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们在图像识读过程中需要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对图像进行对比和联系,以思考和讨论的方式形成理性的认识,在发现美感受美的前提下去创造美,能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图像识读能力的现状
(一)固化的思维模式限制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进步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脑海中的美术形象被学龄前教育的内容所影响,读图时思考问题较为简单,常常以脑海中储备的实物图像去影响自身对图像的识读和判断。美术教师让学生们看图说出一个房子的特征,他们会用三角形和正方形进行描述,学生们看到人物和动物的形象都会以圆圆的头或扁扁的头这类简单的形象特征去描述。在图像识别中用自己固有的观念去代替真实的视觉体验,不利于学生分析事物的造型和色彩的变化。
(二)低水平的图像识读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主要是让学生进行临摹的训练,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自主识图能力的训练。因此,在美术教师制定了主题的美术绘画任务后,学生们常常无从下笔,需要美术教师先进行画法的示范,图画绘制的步骤,图画的具体形象后才能下笔,学生们在模仿学习过程中图像识读能力一直处于低阶的思维阶段,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学生创造力和发展。
(三)学生们在图像识读中无法调动情感产生共鸣
小学阶段的学生看到鲜艳、生动、有趣的图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以饱满的学习热情进行图像的观看。但是这种欣赏只是一种存于表面流于形式的浅层认识。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挖掘美术作品的思想感情,创设相应教学情境,会降低教学效率。学生们认知水平的差异和生活经验的欠缺让学生们在图像识读中只是停留在“好看”“好奇”的层面。美术教师在展示名家画作的过程中,学生们无法以一定的美术审美素养去将自身经历和美术作品进行联系,发挥想象力让心灵受到震撼。
因此,无法对美术作品产生共鸣,而无法产生共鸣融入感情进行艺术创作。
三、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学生图像识读能力
(一)优化问题预设,让学生感知体验图像
让学生学会欣赏图像,体会图像的美感,以兴趣为出发点调动学生进行图像识读的积极性是关键性的一步。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自己的主观感受去影响学生的判断,给学生创造进行图像识读的机会,[2]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和经验去思考体验,在讨论和比较中指出图像的独特之处。比如,在《向动物朋友学习》一课教学中,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出示飞鹰和滑翔机的图片,让学生们自己仔细观察两者的相似之处,让学生们思考什么是仿生学。接着,美术教师调动学生的情感领域,以各种有趣的动物形象让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发明来源于动物。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美术教师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动物形象给自己的启发,并用仿生学概念讨论未来人类会用什么形象来解决交通问题。美术教师以问题层层铺设的方式让学生一步步观察图像,创造性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读图识图实践能力
图像识读能力教学中,美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们打破常规,大胆创造,给学生创造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表现,将自己的情感注入美术作品中,以全新的形象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在不受束缚的过程中去创作,能促进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进步。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解放自己的双手、双眼、双脚、大脑、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调动各种感官系统去进行美术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将图像识读教学与音乐、动画、戏剧表演等进行结合能让学生将情感注入到图像识读中,让学生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比如,在《玩泥巴》一课教学中,美术教师给学生们播放其他学生玩泥巴的视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接着,美术教师给学生们展示泥土的可塑性,给学生们展示各类雕塑的形象,让学生以图片的方式初步认识雕塑的立体型。为了让学生们形成立体思维能力,发展创造力,美术教师让学生们随意进行玩泥巴游戏,让学生以泥塑的想象进行动作的模仿,以泥塑的口吻进行自我介绍,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给识读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科学训练
学生们识读能力差异明显,一些学生在识读中不注意思考,没有调动综合感官去感知图像,就会读不出有用的信息,无法提升识读能力。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进行图像识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引导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图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识读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要求学生立体全面的去分析问题,提高识读能力。[3]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对图像进行观察,从图像中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服饰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把观察的结果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出来,能清晰的呈现学生的识图思维,让学生在分析判断中了解图像所传达的文化、感情、历史风貌等。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们对两个图像进行对比,让学生们以解说的方式去表达对图像的理解,在一问一答中引导学生对图像进行全面的思考,让学生们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启发与碰撞,让学生们在自由创作中提升欣赏图像的能力。
结语:在核心素养下提高小学美术课堂中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要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反复总结经验,对教学中话题的引入和教学细节的设计进行不断优化,以充满启发性和逻辑性的课堂问题进行引导,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对图像的判断力,把学生引入情景教学中以真情实感去感知图像,在探讨中全面立体的认识图像,挖掘图像内在的美感,以多样的美术实践方式去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基于核心素养的多彩美术课堂[J]. 王李萍.??美术教育研究.?2017(22)
[2]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愉快教学”策略研究[J]. 曾娇.??美术教育研究.?2017(06)
[3]美术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图像识读与思考能力的培养[J]. 金焱儒.??美术教育研究.?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