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错题分析及对策的行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9期   作者:梁玫玫
[导读] 本文主要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数学错题进行分析

         梁玫玫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官桥小学  530023
         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数学错题进行分析,分别从学生做题出现错误的主要形式,错误的原因分析以及纠正错误的策略进行讨论,目的提高学生在解题的答对率,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关键词:小学数学  错题分析  对策
         在这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做错的题目会置之不理,要么订正的时候敷衍了事,不会去思考错误的原因,老师一旦讲评过后,一时间会记得老师的思路和答案,但是时间一长,学生就忘记了,题目一边就不会做了,犯过的错误又重新犯了,比较“形式主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找出学生错误的根源,真正达到纠错的目的,才能在下一次碰到类似的题目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针对这个问题,我对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
         一、学生做题出现错误的主要形式
         1.不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五年级下次,知识点比较多,相关的概念很多。由于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有一些概念比较相似,学生容易混淆,从而影响学生做题,导致做错题。
         例如学生在求长方体的棱长总和的时候,不理解什么是棱长总和,有同学求了表面积或者一个面的周长,或者把棱长总和的单位写成面积单位。
         2.不会运用公式或相关定律
         五年级的学习内容中经常考察乘法、加法运算定律和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这些需要学生熟记,但是学生不理解运算定律和公式以及所蕴含的意义,往往做题时候出错。
         例如:有一位学生把简便计算题写成这样:
          9.6×1.4+9.6×4.5-9.6×1.8+9.6×4.9+9.6
         =9.6×(1.4+4.5+1.8+4.9+1)
         =9.6×12.6
         =120.96
         学生理解的乘法分配律应该是有加法的,没有减法的,没能理解分配律的意思,所以导致写成9.6×(1.4+4.5+1.8+4.9+1),正确的做法应该是9.6×(1.4+4.5-1.8+4.9+1)=9.6×10=96。
         3.审题不仔细
         大部分学生在做题的时候,经常出现审题不仔细,想当然,不加以思考就盲目下笔,导致做题出现错误。
         学生在做解方程的题目时,容易审题不认真,相应的数量关系找不对,例如:四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其中绘画小组由56人,比书法小组人数的2倍少4人。书法小组有多少人?(用方程解答)学生列的方程是:2x+4=56,没看清题目是2倍少4人,所以列错方程,而正确的答案是:2x-4=56。


         二、产生错误的原因分析
         针对学生出现的错题,可以从心理因素和知识得掌握程度来分析,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1.做题急躁。由于五年级涉及的概念越来越多,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方法不当,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教师又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进行指导,使得部分学生对数学兴趣不高,更不愿意做题。另外,部分小学生自尊心很强,求成心切,往往很自信,做完题目不愿意第二次或者多次检查。同时,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意志力比较薄弱,容易情绪化,紧张浮躁,面对复杂的题目时容易出错,特别在紧张的考试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2.思维不够灵活。现在小学期间的问题越来越灵活,需学生从题目内部充分挖掘信息,从而为正确解决问题创造条件。但由于有的学生思维不够灵活,无从下手,导致解题障碍。当然,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训练来解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3.对知识点的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所以遗忘会导致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往出现错误。
         4.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由于平时进行过很多次类似题目的练习,当题目出现另一种形式的时候,部分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做出来,而是用以往的经验进行做题,导致出现错误。
         5.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好。在分析学生的错题中,发现做错题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解题的技能方法不足。对头脑中没有形成知识点相关概念,计算能力比较差,导致答题的正确率不高。
         三、纠正错误的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果孩子能够在小时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便会将追求知识、努力学习当成生活中重要的一件事情来对待,而不需要父母或者他人再三催促。而在数学做题的过程中,很多的错题是由于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严格要求学习使用草稿本,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草稿本,同时设立奖励机制,对于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学生给予奖励。
2.培养学生自信心
         部分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出现畏难情绪,畏首畏尾,优柔寡断,特别是遇到题目的信息特别多的时候,往往不能正确完成题目,同时还浪费了许多答题时间。当然“心病还须心药医”,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影响因素,认识到解题是不同心理特征不同气质的个性参与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单纯是一个思维过程。[2]
         3.培养学生抄错题的习惯
         询问学生做错的原因,他们常见的答案是做题粗心、时间不够或者审题不对,学生很少主动去找自身原因。所以可以培养学生把错题抄在纠错本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做错题的原因,并进行反思,如果遇到类似的题目应该怎么应对,这样可以有效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同时依据错误产生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错题大致分为计算型错误、知识型错误、方法性错误等几类。要求学生收集错题时重新审视自己的解题过程,从而确定错误产生的原因,对错题进行分类处理。促使他们成为问题本质的发现者,慢慢纠正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各种错误和不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深刻性。
         参考文献
         [1]邓友祥.小学生解题心理性错误原因分析与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7:25-27.
         [2]王桂森.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心理剖析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0:57-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