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9期   作者:梁艳艳
[导读] 动手实践被视为“可见思维”, 此功能可以弥补数学上缺乏直觉的不足

         梁艳艳
         海南省东方市第一小学
         【摘 要】动手实践被视为“可见思维”, 此功能可以弥补数学上缺乏直觉的不足。 因此,将动手实践应用于小学数学习题设计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通过动手实践,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智慧,还可以激发教学氛围。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没有完全理解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为了赶上进度并完成任务,他们直接用口头介绍代替了此环节,没有意识到这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因此,教师应优化动手实践,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实践 ;教学效率
         小学生活泼好动, 他们不喜欢被教师约束在座位上一丝不苟地认真听讲,而更喜欢具有灵活性、挑战性的动手实践。 由此可见,动手实践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为此,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动手实践:
         一、动手实践,激发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动手活动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 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将他们固定在座位上,束缚手脚的同时,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动手操作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将学生的手脚和思维解放出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求知的欲望。
         如《确定位置》教学时,教师借助提问和生活案例,来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动手绘制二维坐标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 教师先提问:“大家坐在座位上,或是在体育课堂上,想要告诉别人你自己坐或站的位置,你会怎么说呢? 你会需要多少个数据来表示你所在的位置?” 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思考与想象,再观察自己的座位,联想到一般会说自己在哪一组第几排,学生回答:“需要 2个数据”。教师再展示课堂座位、体育课站队的图片,呈现横项、列项直角坐标定位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到新课学习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新课学习的兴趣及后续动手绘制图表、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动手实践,渗透思想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学习方法的高度概括, 也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数学知识可能随着时间的流失而被学生遗忘,唯有深刻在学生脑海里的数学思想却记忆牢固,并转化为自己的思考方式。一旦学生掌握这些数学思想,就可以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动手实践为手段,有效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
         如《大树有多高》学习时,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展开动手操作实践。 学生准备好生活化的工具,包括米尺、标杆,来到操场中,回归生活,观察太阳、标杆和影子,再观察大树、大树的影子,绘制出示意图。学生再动手操作,测量出各种数据,填写在表格中,再根据生活经验,互动交流与分析,得出“同一时间,实物长与影子长的比例是固定的”,运用这个思想,再运用“正比例”的知识,列出比例式,解答得出大树的实际高度。

通过鼓励学生融入生活实际,展开动手操作,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下动手发现了数学的奥秘。
         三、动手实践,培养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组成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 教师应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发展思维能力。在一项调查中发现人只有在手脑并用中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开发智商, 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动手实践看似是单纯的动手活动,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也在高速运转,正是大脑的调控、支配,才有效的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在动手中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扇形统计图》教学后,教师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找出生活问题,并尝试运用“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解决。学生融入实际生活,观察、分析与发现问题,并尝试动手绘制图形,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发现可以将每月消费支出绘制成扇形统计图,这样就能看清楚哪部分支出最多,如何节约开支了。先要统计各类支出的数据,再计算出比例,并绘制出扇形统计图,标记出各部分所占百分比,由各版块的大小也能看出哪部分开支过多,从而制定出开支节约计划。通过引导学生融入实际生活,动手操作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核心素养。
         四、动手实践,巩固提高
         练习是巩固所学、连接课内外的有效方式。传统的练习题以书面形式为主,这样的练习方式机械呆板,学生不感兴趣,并且很难将理论知识内化为数学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练习方式,多为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练习题,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让他们获得长远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后,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广阔的生活中寻找平行四边形模型,并“看一看”“测一测”看这些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几何模型有很多,伸缩门、衣钩等。学生用米尺测量出这些平行四边形物品的各个边长,发现它们的对边相等。并且通过对伸缩门四个角的测量,发现对角相等、邻角互补。这些知识课本上都没有。就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有效地补充和延伸了教材内容,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认知能力。
         再如,学习了《简单的数据统计》后,可以让学生就本班学生喜爱的电视节目做出调查统计,并绘制成表格。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他们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到数学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学科,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很多数学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我们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五、结语
         简而言之,动手练习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发现数学定律的重要手段,这也是提高思维素质和渗透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充分了解动手练习的重要性,并使用有效的策略来优化动手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 智 卯.加 强 操 作 训 练,发 展小 学生 思维 ——动 手 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3(09)
[2]黄 素 容.指 尖 上 的 智 慧 之花 ——小 学 数 学课 堂 实 践操作策略浅析[J].学周刊. 2015(01)
[3]文萍,岳 增 成,普 粉 丽.基于课程 标 准 的 小 学 数 学教 材的比较与启示———以“三角形面积”内容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 201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