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福洪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坝美镇八达中心学校 663321
摘要:小学一、二年级是学生的人生起点,打好了学习基础,就等于打好了人生基础。教师要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为学生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统编新教材的投入使用,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注重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的课堂,使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实现综合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低年段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的内容,使低年段学生能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增强课堂实效性。
一、用好激趣策略
所谓低段学生是指学生一至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由幼儿园升入小学,没有系统地接触语文学习,所以在认知经验方面比较欠缺,针对这个时期学生的阅读教学,教师应重视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初步进行系统的语文学习,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语文,爱上阅读。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常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学习的动力才会被激发,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发挥教材作用,加强阅读教学
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让阅读带动写作,作为基础在读写训练中应该加强阅读教学,以此为写作打基础。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是学生阅读的重要素材,教育工作者在读写训练中应该多加使用教材来为学生扩充阅读量,从教材出发进行阅读与深入的分析,对其中涉及的好的词语,句子,段落加以赏析,帮助学生积累在写作中所需要的好词好句。例如,在学习《四个太阳》课文时作者画了四个不同色彩的太阳送给不同的季节,绿绿的夏天,金黄的秋天,红红的冬天还有多彩的春天。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每个季节的色彩特点有直观的感触,同时还会学习到文中的描写技巧,完成语言的积累,并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灵活地运用。
三、端正写字态度,规范握笔姿势
新课标强调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并明确提出让学生认真规范写好汉字,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标准要求。但在实际写字学习中,低年段小学生注意力较易分散,自我规范能力较弱,在写字时随意性强,握笔姿势不规范,忽视了汉字的结构和书写的质量,导致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因此,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经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规范身体坐姿,做到仔细观察思考,端正、美观、整洁地写字,自觉纠正并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创设情境,“趣味”引领
小学低年级学生初入校园,课堂上的注意力和目的性很低,只会关注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因此,激起孩子的课堂兴趣,“趣味”很重要。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这些正是统编教材提供给低年级孩子打开语文学习的第一扇门。教师在开展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时,应结合教材插图,注重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知识,提升自身的接受能力,增强自身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狐狸分奶酪》时,学习“拌嘴”这个词语,就可以利用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熊哥哥”和“熊弟弟”,通过观察插图,哥俩面对面你一句我一句争执,谁也不让谁,从而知道“拌嘴”就是因为一点小事或矛盾争论。接着让学生回到文本读句子,使学生能够有效地阅读统编版教材,在自主的探索中接受新知识,掌握词语的意思。
五、注重作业设计,强化读写能力
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作业设计,以此来强化学生的读写能力,好的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读写结合的学习不能只在课堂上短短的时间期待让学生吸收运用,还要向课堂外的地方加强练习,结合生活实际,把握住课外时间,尤其是在学生刚刚学习课文对课文有一定的记忆与了解的时候在此进行加强拓展练习,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再开展写作练习,进而实现读写的结合,比如,在完成《雷雨》的阅读后,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以及深入的阅读,并且教育工作者已经引导学习之后,在课文的课后拓展阶段,教育工作者应该教学生如何去观察,并让学生观察具体事物,比如让学生观察日出的过程及景色,再通过写作描绘出来。
结束语
低年段的语文教学活动,可以运用统编版教材,优化课堂的组织形式,通过创设趣味情境,加深文本解读,准确到位评价,充分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将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到语文内容上,激发自身的探索兴趣,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提升自身的思维水平,增强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赟.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低段写字教学初探[J].新智慧,2019(35):106.
[2]汪荣.试论有效开展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2):19.
[3]夏艳.浅析如何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J].读写算,2019(3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