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医疗建筑设计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6月16期   作者:邓彩婷
[导读] 今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各界对医疗建筑的思考,
        邓彩婷
        南宁市建筑设计院  广西 南宁  530002
        【摘 要】今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各界对医疗建筑的思考,亦对医疗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疫情当下,改造已建医疗建筑,或在已建院区内加设应急传染病用房,共享已建医院的部分医疗资源,相较于另辟新地建设应急医院更为快捷、经济。因此,在医疗建筑的设计中,应在总平规划时预留应急用地,在建筑设计中考虑模块化设计,增加功能空间可变性,使各类医院尽可能符合改造条件,以最小的代价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医疗建筑,建筑设计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数月之内蔓延全球,疫情期间,社会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是平时的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然而在总体医疗资源无法满足突发使用需求的情况下,部分不满足传染病医院使用或改造条件的普通医院还需封闭停诊,为应对疫情的冲击,国家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建设应急医院。如何在疫情期间,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值得我们思考。
一、传染病医院的特点
        由于传染病医院接待的多为烈性传染病患者,传染病医院设计对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链有更高的要求,全部科室需严格遵循“三区两通道”设计原则。其中,“三区”指将医疗区明确划分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域排风系统独立设置,空气压力等级递减顺序及人员单向流线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之间需设置缓冲间或特殊双层传递窗,以达到避免交叉感染的目的。“两通道”即设置独立的医护通道及病患通道,医患流线及出入口完全独立,可有效减少医患接触时间,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在国家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设区的市均设立有一所功能较为齐备的传染病医院,但纵观各地的传染病医院,经营惨淡者不在少数,许多传染病医院在谋求转型或与其他医疗机构整合,以支撑传染专科的生存。之所以发生该种情况,是因为传染病医院医疗结构较为单一,仅防治少数传染病,而近年来我国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公共卫生条件转好,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在正常情况下,全国各地的传染病医疗任务均不饱和,医疗资源供大于求。若为应对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扩大传染病医院的规模,会对医疗资源产生极大浪费。故而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具有更多的改造可能,具备更高的转换率,才是可行之法。
二、医院总平的规划设计
        北京“小汤山”等医院,均是在疫情爆发后,于疫情爆发城市择新地,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在极短时间内兴建的应急传染病医院。兴建此类传染病医院虽然能及时高效地遏制疫情蔓延恶化,但其仅适用于少数重点防护的疫情爆发城市,不适用于各地效仿。因该法需在短时间内耗费极多人力物力,若疫情多点爆发,社会各界难免疲于应对。在疫情过后,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北京“小汤山”医院被长期闲置,并于闲置数年后被拆除,十分浪费。而以“平疫结合”模式规划医院总平,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才是更为经济而长远的解决方式。
        医院在建设初期一般仅设置部分运营所必需的科室,在运营过程中院方根据医院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补充其余科室或扩大科室规模,所以大部分医院在总平规划阶段均会预留发展用地,以备新建足够的医疗用房,完善医院整体功能。
        为疫情所新建的应急医院可利用医院发展用地进行建设,既符合医院规划选址条件,又可节约用地,还能共享已建医院已有的医疗设备、医护人员等资源,在疫情结束后,应急医院可改为传染病专科或其他功能科室,能有效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更符合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诉求。若考虑将医院预留发展用地作为应急传染病楼建设的备用用地,则在总平规划时,需将预留用地布置于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并使预留用地远离核心医疗区域且临近医院的污物出口,缩短预留应急用地对外的出入流线,减少对医院主医疗区的影响。
三、医院建筑的模块化设计
        新冠肺炎等烈性传染病疫情具有突发性,与择新地建设应急医院或在现有医院内新建应急传染病楼相比,改造已有医疗建筑空间的方式具有响应快、代价低的优点。模块化设计有利于实现医疗功能的快速改造,不但满足医疗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发展需求,更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在最短时间内为病患提供就医场所。
        例如门诊单元的设计,就诊空间沿患者走道两侧设置,就诊空间外侧环绕医护走道,门诊单元始端为候诊区,尽端为医护辅助空间。疫情改造时,医患两通道按原状分开,候诊区、患者走道及就诊空间为污染区,医护走道及尽端改为缓冲区的房间为半污染区,医护内走廊及其余医护空间为清洁区。(图1)再如标准护理单元的设计,病房沿患者走道以南布置,患者走道北侧为医护区域及少量病房,医护区域设内走道。疫情改造时,医患两通道按原状分开,病房、患者走道、污洗间等为污染区,护士站、配药间、处置室、更衣室等改造为缓冲所用的半污染区,医护办公及值班区域为清洁区。(图2)模块化医疗空间改造后可满足“三区两通道”设计原则。

        除考虑医疗建筑内部空间的可改性,还需规划好预留设备的安装空间及管线安装线路。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提前预埋水电暖管线,以便该类模块化医疗单元在最短时间内改造完成并达到所需的救治条件。
结语
        如何让医疗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发挥最大的价值,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对于建筑设计人员而言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命题。建筑师在医院总平规划之初,至单体设计之时,可从预留合适发展用地,运用模块化建筑设计手法等角度入手进行设计,使更多医疗建筑易于改造并适用于各类突发应急情况,助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 50849—201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2]郭晶,徐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医疗建筑设计策略[J].山西建筑,2020,46(7):11-13.
[3]胡伟航.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医院建筑平疫结合设计思考.[J]. 建材与装饰,2020,14:73-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