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地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王春潞
[导读] 在现有资源中土地是极其有限的稀缺资源。
        王春潞
        身份证号码:37083219870413****
        摘要:在现有资源中土地是极其有限的稀缺资源。因此,讨论如何从生态学角度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综合考虑进行土地工程项目建设,切实加强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土地工程建设的目标应转向以土地为核心的生态保护,对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明确了生态化土地工程建设的原则,阐述土地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对如何将生态理念融入土地工程,使生态化的土地工程建设可持续进行论述。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必要性
        引言
        高效地进行生态化建设在土地工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土地工程,能进一步挖掘土地资源,提升土地资源的使用率,有利于构建合理的土地结构,对生态文明建设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生态化土地工程建设的原则探讨
        1.1因地制宜原则
        生态化土地工程建设需要根据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制定相应的生态化土地工程策略,根据区域生态景观布局和生态环境特征,制定符合当地生态化土地工程目标的方案,依据区域的经济技术条件和本土化技术方法,结合就地取材便利性,发挥区域的材料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从而解决区域土地工程问题维护生态布局,达到土地工程的改善目标。
        1.2减少干扰和破坏原则
        土地工程建设时,依据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相应的经济技术条件,在土地上进行的人类农业提高生产活动,因此土地工程建设必然会对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在区域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土地工程建设活动导致周边自然生态环境水平和自然生态稳定性均发生变化,如土地平整工程对耕地土壤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甚至阻隔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因此在实施生态化土地整治工程中,应坚持减弱土地工程影响的原则,最大程度减小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以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发展为主要目标,建立符合自然生态环境的土地工程方法措施。
        1.3整体性原则
        在土地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将具有一定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与周边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综合考虑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功能,保障具有生产功能的土地使用价值,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义和土地使用效率。将林地、耕地、水体均纳入土地工程实施范围内。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修复与保护技术,做到整体规划,局部整治,形成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农业生态系统,协调经济、生态和社会的三方效益同步发展。
        2实施土地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土地问题主要包括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土地污染和水土流失。全球陆地约1/3(4800万km2)为荒漠土地,而且每年以6万km2的速度扩张;全球盐碱土壤面积约为9.6亿hm2,全世界现有农业区中,大约1/3~1/2的灌溉土地存在着盐渍化问题;土地污染包括化肥、农药、重金属、石油污染等,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2;全世界有1/3的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其中耕地土壤流失250多亿t。以上土地问题造成了环境污染,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土地质量低劣及其利用不当会加速雾霾天气的形成,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土地问题导致人类地方病频发,化学元素的缺乏或累积会导致地方性克汀病、砷中毒、地方性氟病等地方病,威胁着4.2亿人健康。土地问题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热岛”效应显著,绿地面积减少,吸纳有害物质的功能几近丧失,人们的生活舒适度和健康水平受损。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在土地工程建设过程中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防止施工过程造成的土地、大气、水环境等污染,同时治理、修复已经污染的土地,保障土地安全、粮食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才是土地工程的终极目标。

从国内外土地整治生态建设的成功案例及经验看,中国迫切需要实施土地工程生态化建设,并切实加强土地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因素考虑,土地工程项目的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土地工程建设的重点应转向以土地为核心的生态保护,达到提高农地永久持续生产能力、优化农地生态结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及生态平衡的目标。土地整治成为补充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已被社会所认识和接受。面对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及生态退化,土地整治过程中加强生态建设,成为土地整治健康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3土地工程生态化建设措施研究与应用
        3.1以生态理念统领自然资源工作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绿色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揽,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始终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接纳度、可持续性作为一切工作的首要考量,加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强化自然生态源头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前提,加强自然资源集约利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以有限度的工程改造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集约利用方式和优美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3.2健全规划体系,提高生态建设操作性
        为了使土地工程中的生态建设能够顺利发展,必须不断健全土地工程工作的相关规划体系。要站在生态建设的角度,深入检验土地工程的目标、内容以及技术等,要在土地工程当中,把生态建设当作关键性的方向,无论是在技术、人员还是工作方法方面,都应尽可能地增强生态建设的可操作性。土地工程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宏观的生态网络规划,并以城市、农村、湖泊等建立起独立而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规划与设计工作。要增加对土地工程宏观生态网络的重视程度,严格落实系统、可靠的综合整治体系。同时,还要针对土地工程的生态建设开展精细化管理。
        3.3发展生态技术,建立生态技术支持平台
        生态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是当前我国土地工程中生态建设的关键所在,对于生态建设的良性发展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对生态技术的推广上,必须做到分尺寸、分层次,确保技术推广过程中规划分析与整合的合理性,并充分把握与实际土地工程中生态建设问题的相关工程措施、产业技术等,尽可能避免土地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要更多地引入先进的生态土地工程技术,以更好地发挥土地工程作用,如缓冲带技术、防护林技术等,通过对这些技术的运用,在技术层面上有效增强生态建设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在开展土地工程中,土地整治部门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性,应充分了解各项内容,实现生态技术推广和土地工程总体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的深入联系。
        结束语
        为了能够合理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需要对土地资源开发和管理进行优化和改良,逐渐改善土地工程生态化治理局面,不断加强土地生态化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土地生态化工程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军,李正,白中科,等.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增刊),2011,1(27):340-341.
        [2]韩霁昌.土地工程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N].陕西日报,2016-04-19(004):34-37.
        [3]韩霁昌.生态文明是土地整治的终极目标[J].中国土地,2012(4):46-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